儿化韵有何作用?

干长娟干长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现代汉语中,“儿”常用来标记某些词的读音,这个用法是“儿”字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法意义——充当结构助词。这些被标记的词大多数带有“轻声音节”。也就是说,它们原来都是入声字(或者称入声母字),带有短促、轻快的特点,在普通话里,除了-1组,其余都变成了阳去音(-4),保留了入声的特点;而-1组原本就是阳去音,所以没有变化。

为了标志这些字的发音区别词义、词性,用“儿”加以标记是很有必要的——“儿”既表达了不同的语义,又没有改变这些字的原声调。这样,用“儿”标记出来的音节就带有重读、延长的特点,和带“儿”的字原来的发音频率对比,形成了明显的节奏感。同时这种标记还有区分词义的作用——“尖团合流”使得这些字看上去很像,但是读音区别很大,“儿”在这里起了很好的标音作用,使词义得以区分。

现在来看一看普通话里的“儿”字用得比较广泛的6个词: 子儿、肉儿、鱼儿、人儿、儿戏、花儿。 这六个词里的“儿”其实都代表一个古汉字“尔”。《集韵》里记载了这个“尔”的多个读音,其中一个便是“若切,音乳。”可见“儿”和这个“尔”的古音是很接近的。

现代方言中,有“儿”字这一读音的除了普通话之外,还有吴语和湘语。我们可以推测,“儿”的用法可能来源于古代的吴语区。因为吴语里“尔”这个字多数情况下也是念[ɚ],并且能构成儿尾。而在北方语言里,是没有[ɝ]这个音节的。比如“一个人儿”在东北话里只能说成“一人大儿”。因此可以说,“儿”的用法应该是从吴语区传播过来的,并在北方语言里得到了保留。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