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用什么货币政策?
根据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临时存款准备金率等。 2017年以来,央行共5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于3月、6月、9月、12月和1月各下调0.5个百分点,累计下调2.25个百分点;3次开展MLF操作,合计净投放资金4685亿元。同时,基于流动性管理和风险防护的需要,央行在2017年共开展了7次PSL操作,金额达3.36万亿元,主要投向铁路、城建、能源、农林水利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央行还利用临时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结构性工具,对中小信贷机构实施定向调控,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通过以上政策手段,2017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36万亿,同比多增3.67万亿。分季度看,一季度新增19.89万亿元,环比增长6.2%,同比多增2.68万亿元;二季度新增13.28万亿元,环比减少16%,同比多增9274亿元;三季度新增10.02万亿元,环比减少20.8%,同比多增5483亿;四季度预计将增加8.77万亿元,同比下降12.9%。 从结果上看,这些货币政策的操作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结构优化,符合预期。
不过也要看到,目前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导,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大幅超过央行,成为决定流动性供需的主导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只能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并借助MLF、PSL等工具,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和行为。虽然目前央行的基准利率和一年期LPR都出现了下调,但考虑到银行放贷的价格也会随资本成本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究竟能传导多少给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仍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