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用什么货币政策?

李天祥李天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根据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临时存款准备金率等。 2017年以来,央行共5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于3月、6月、9月、12月和1月各下调0.5个百分点,累计下调2.25个百分点;3次开展MLF操作,合计净投放资金4685亿元。同时,基于流动性管理和风险防护的需要,央行在2017年共开展了7次PSL操作,金额达3.36万亿元,主要投向铁路、城建、能源、农林水利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央行还利用临时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结构性工具,对中小信贷机构实施定向调控,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通过以上政策手段,2017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36万亿,同比多增3.67万亿。分季度看,一季度新增19.89万亿元,环比增长6.2%,同比多增2.68万亿元;二季度新增13.28万亿元,环比减少16%,同比多增9274亿元;三季度新增10.02万亿元,环比减少20.8%,同比多增5483亿;四季度预计将增加8.77万亿元,同比下降12.9%。 从结果上看,这些货币政策的操作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结构优化,符合预期。

不过也要看到,目前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导,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大幅超过央行,成为决定流动性供需的主导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只能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并借助MLF、PSL等工具,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和行为。虽然目前央行的基准利率和一年期LPR都出现了下调,但考虑到银行放贷的价格也会随资本成本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究竟能传导多少给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仍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何樟霖何樟霖优质答主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而非浮动汇率制因此中央银行仍然要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目标区间的稳定。在经常账户顺差,外汇市场持续供给大于需求的背景下,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同时,释放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产生通胀压力,从而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由于我国的资本管制,中央银行是外汇市场上的唯一需求方,因此,必须接受供给方的卖价。而这个强制性的供给汇率高于均衡汇率,汇率低估使中央银行不能实现外汇和本币市场同时均衡,在投放本币收购外汇的同时必然诱发通货膨胀。

从另一方面分析:首先,央行被动购汇,在外汇市场上投放人民币,导致国内流动性加大,总需求扩张,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其次,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对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提高,把大量的、超额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冻结起来,减少了用于银行放贷的资金,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银行持有储备资产的下限,所以不能改变金融机构对高收益资产进行配置以增加持有收益的内在动机。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的提高又会导致资本市场的流入增加,增加外汇流入,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外汇占款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再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是央行从市场上把一部分资金收拢起来,而不是毁掉或者冻结起来。一旦央行票据到期,市场会重新回笼同等数额的资金,因此对于基础货币只是起到了暂时性抑制作用。同时,从利率的角度考虑,中央银行票据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交易工具,其利率也必然受制于货币市场利率,而货币市场利率是低于资本市场的,所以,中央银行票据利率也是低于金融市场利率的,中央银行以低利率购买高收益资产进行对冲的政策将出现严重扭曲,导致该政策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最后,考虑再贷款和贴现率,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及再贴现,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增加这两种渠道的放款量,实际上扩张了货币供应量,并不能作为对冲的工具。提高再贴现率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效果相同,导致货币市场利率高于资本市场利率,从利率角度分析是扭曲的。所以,这种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一紧一松,同时存在着利率扭曲问题,总体上是宽松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