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货币增发?
1、为了完成财政预算,实现财政开支(主要是政府购买)。政府支出增加,就要在流通中添加等价物质;如果这些物质在生产或交换过程中已经被扣除了,就需要从流通中添加货币来补偿。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税收,只是不是直接从居民手中收取的,而是通过物价上涨的方式征收的。这种税收是最隐蔽也是最不公平的。因为不同收入阶层对消费品的敏感性不一样,穷人本来消费的就少,物价涨一点影响不大,反而有钱人因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物价上调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冲击。所以这种税收对穷人的剥削比直接税更彻底。
2、为了满足公众的贷款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当企业出现资金缺口时,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获得货币,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这里其实包含了两个过程:一个是对银行的存款的借贷,形成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这个过程是金融机构对资金的融通;另一个是企业将借入的资金投入生产,形成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立统一。这两个过程的统一就是货币的创造。在这过程中,虽然存在借贷,但本质还是银行和企业对已经存在的资金的使用权发生了转移。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并没有相应的实物形态改变,我们仍然将其称为“信用”交易。但随着银行信贷的投放,必然导致基础资产的增加,进而引起实物资产的增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的增长最终会表现为实物的增长。 当然,以上只是简单阐述了信用货币创造的原理,现实中要复杂得多。
中国货币增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增长速度往往高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意味着更多的货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的大量投资和活动,需要发行更多的货币。
2. 债务刺激:长期以来,中国采取了债务刺激投资的政策,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水平。这种政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货币供应,以支持债务的偿还和新一轮投资。
3. 房地产市场的推动: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通过贷款和政策手段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这种政策需要大量的货币资金投入,致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4. 外汇储备的增加: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超过了1万亿美元。为了管理这些外汇资产,中央银行需要增发人民币购买外汇,这使得人民币的供应量增加。
5. 替代性政策工具的缺乏:与许多国家不同,中国的利率水平总体上保持较低,这为货币增量提供了条件。另外,中国的一些替代性政策工具(如差别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并不完善或发展时间较短,这也使得货币增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总之,中国货币增发的主要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满足投资和消费活动对资金的需求。然而,货币增发过高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信用膨胀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权衡利弊,实施适度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