穢五行属什么?
“秽”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如下: 【丑集中】【土部】 穢·康熙筆画:18 ·部外筆画:15 《唐韻》呼桂切《集韻》《韻會》《正韻》許貴切,音賄。《說文》糞也。从口韋聲。一曰惡也。《增韻》垢也。又污也,汙俗也。《詩·魯頌》周公之堯臯,克昌厥後,世德作師,載濟載綏,允文允武,昭假烈祖。我應時享祀,爾萬億年時,無或穢我宗廟。《左傳·宣十二年》晉荀林父欲師歸,士會曰:師適而還,惑也。辱乃宗君而亂大邦,鄙之何如。杜曰:謂不厭兵,有汙秽之意。 又《周語》王使老夫子獻戎路鎧,卑弊之屬,犯穢盛飾。注:鄭司農云:穢當為毀。服虔言敝壞之衣。韋昭曰:穢,毀也。 又《前漢·賈誼傳》天子乃親师六軍,大醜無謂。顏師古曰:師,猶行也。言將六军而行,自謂盛威武以滅陳豨之賊耳;今反爲所恥笑,故大謂之醜。師音帥。 又《揚子·方言》秦晉之间,自山以西曰師,言師道相師之義也。東齊海岱謂之師,言師古之法也。郭璞曰:師,猶法也。
又《禮·禮器》樂師陽而不隂,師氏通而不可盡言者也。郭璞曰:樂師,掌樂者。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東北方五諸侯,其連爲師。《前漢·天文志》師,師尚父也。 又國名。《春秋·僖十六年》公會齐侯鄭伯于咸,師車五百乘。《左傳》作師。又《成十七年》公會晋楚蔡于莘師。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齊郡有穢水。 又姓。衛大夫師己,宋有師旷。 又與賄通。《詩·大雅》我不敢侮焉,雖盜賊亦有愛惜,無能匪穀,於斯信費。毛傳:貨曰賄。郑箋曰:贿謂財物可謂之賂,穢謂衣服可謂之賄,此詩不稱賄而稱穢者,以其穢污所以誘民。 又叶蘇故切,音素。《詩·邶風》既來不復,豈弟君子。維予小子,夙夜祗奉,不遑啟處。叶下甫。 又叶香舉切,音叙。《屈原·離騷》朝發轫於蒼梧兮,夕餘至乎县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願承捫膾以竢时。
【午集中】【皿部】 穢·康熙筆画:20 ·部外筆画:15 同秽。
可见“穢”字与“穢”字的发音是相同的。 在《说文解字》中,对“”的解释为 “��”字的解释为 “�”的本义应为祭祀时用来接盛血液、肉汁之类的器皿的总称,后引申出凡与血有关的都称为“�”的意思(例如,割破皮肤流出的液体叫做“血”,把肉煮烂的汁水叫做“羹”)。 从这一点来看,《说文解字》中对“�”的解释应当是对的。 而从形声字的结构看,“�”的字形上部的“酉”表意,表示与酒有关系,而下部的“�”(简体写作“盂”)则表示容器的外形特征。这样看来,“�”的意思是“用来盛装血液的盛器”似乎更妥当一些了。 但有趣的是,现代汉语已经不再使用这个“�”字来指这种器具了,取而代之的是“盂”或者“鼎”,但“盂”和“鼎”都不是用于盛血的器物,而且根据它们的字形来看,二者似乎也不应具有同样的含义。因此,现代汉字的使用者们似乎很难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现代语言中的“�”与现代汉字“盂”“鼎”的读音虽然相同,但字形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他们只好放弃原来的意思,给“�”另造了一个新字——“盂”——来代替那个早已被淘汰了的“�”。 这个“孟”字本来是用来表示一种炊具的,后来由于人们的误读,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用的“�”或“鼎”。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阅我的另一篇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