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CBA检测数据?
昨天看到了一个关于CBA新冠肺炎检测结果的报道,里面涉及到一些细节问题还是挺值得讨论的,特发此文,希望不吝赐教。 报道链接如下: CBA联盟在1月2日检测574人当中,有6人检测为阳性(报道中没有说全部是确诊病例还是阳性患者),而到了1月8日,这一数字就变成了30人。1月8日到1月29日,CBA陆续检测了3996人,其中有16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也就是说,在这两次检测之间,增加了大约3500人,而这其中的6-16%的比例,也就是大约500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
根据这篇报道,我计算了一下这个样本的感染率大概千分之十左右,而按照3.5万球员、教练和工作人员来计算的话,总体的感染率约等于千分之三点五。 不过,这篇报道没有说明这些检测是否都是阳性的病例,也没有说明都是首次感染,所以不能排除这三十个阳性病例的重复可能性——毕竟只有十天左右的时间,如果期间发生交叉感染,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二十多人的感染人数可能并没有达到一半,感染率也可能没有达到千分之七。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样本的感染率肯定是高于武汉的医务人员和武汉市人民的水平(详见《武汉核酸检测再传捷报,感染率降至千分之三》),也远高于欧洲各国公布的数据(详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分析报告》)。
至于原因,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可能是一次比较全面的检测,因为从报道中可以看出,采样主要是采集咽拭子和鼻腔拭子,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取到扁桃体和咽喉部的表面分泌物,相对于只采咽拭子而言可以获取更多的样本;其次,采样人员有可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疗人员,而不是仅仅具有初级医学知识的志愿者,这样也可以保证采样操作的科学性,并尽可能减少采样过程中的污染。(虽然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采样过程应该继续优化,比如增加采样员数量,实行轮流采样方式,以避免病毒通过医护人员传播给被采样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被采样者是封闭状态下的高密度聚集人群,这就使得样本中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相对较低,而一旦被感染,感染率也就较高。而如果将“封闭状态下的高密度人员聚集”替换成“开放状态下的稀疏分布”,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