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日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起源于古人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观察与思考。 “五行”原指造化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由此推动宇宙万象不断变化。 后来这种理论用于说明社会现象和文化形态时,便衍生出了“阴阳五行说”或称“五行学说”。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可以归结为五大类的属性,每类又包含阴阳两种性质。阴代表着沉默、柔和、下降等状态和性质;阳代表的是躁动、刚强、上升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明中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的核心是对立统一,互相转化。
《易传·乾》中说:“坤,阴阳气之积。”也就是说,阴阳是五行中的两位使者,他们共同作用才有了五行的特性。正如《尚书·洪范》所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故能曲直;水,故能润下;火,故能炎上;木,故能曲直;金,故能刑德;土,故能载德。”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土生金”这个问题。
在《内经》的众多篇章中常有“此治未病”及“此治已病”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机体出现了偏盛或偏衰(也就是疾病的状态)时,要采用药物等外在手段治疗以纠正其失常状态;而在疾病未发作之时,就要注重调养,使其不致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治未病”。这里的“土”就是指的脾经和胃经,它们的职责之一就是运化体内的水湿,当体内有寒或者饮食不当使脾阳虚、胃阳虚时,就会出现“土不制水”“水反克土”的现象,此时就会出现腹胀、腹泻、水肿等症,治疗当温补脾阳、散寒利湿。
如果这种失衡仅仅是轻微的,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那就属于“未病”的阶段,我们就可以通过饮食调养的方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治未病”。《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治未病”的具体内容。而土里所含的“金”是指肺和大肠,健脾养胃就等于培植了身体的根基,养肺润肺就等于为生命提供了向上的动力。所以说“土生金”实际上就是健脾养胃、养肺润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