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跃象征什么?
“鼠”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一,与十二地支中子相配,称“子鼠”。
民间对老鼠有“小偷”之嫌的骂词,如“贼眉鼠眼”“胆小如鼠”“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等;也有形容人动作迅速的词语,如“捷足先登”“一窝蜂”“风驰电掣”“马不停蹄”等,这些词语中都出现了“鼠”或是与它有关的字。 可见,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是个颇具争议的动物。
不过,人们总是以褒义态度看待它的。因为农历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也叫“春节”或“过年”,而这一天正是“子时”,也就是一夜当中第一个钟头。为什么选在第一个钟头呢?原来,古人根据大自然变化规律定出“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业耕作,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为“冬至”,白昼最短的一天也在这一天,之后白昼一天天变长直至“夏至”,而“冬至”和“夏至”恰好出现在不同的月份里——冬至在子月(十一月),夏至在午月(五月)。
这样,每隔一个月就有两个节气交替出现,其中有一个是“立冬”和“立春”或者“立秋”和“白露”,而且前后两个节气的名字相同。由于立春日为“正月”,所以这一天天上的“鼠”星要开始休息了,而地上的“子鼠”也要进入冬眠状态,准备明年春天的新生。 所以,“鼠”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充满智慧的象征。《礼记·郊特牲》中记载着一种古代祭祀礼仪,其中把牛、羊、猪等动物排列在一起,惟独没有把老鼠列入,原因是“不牲鼠”。用今日的话来说,这是把老鼠当成智慧生物来看待了。
还有文献资料记载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出流浪,途中又饥又饿,随臣介子推从怀里摸出半个馒头给他吃,重耳吃完后很快恢复了精神,后来终于当上晋国国君,即晋文公。 而给重耳带来好运气的介子推身上带着的半个馒头就是用“粟米”做的,这就是成语“唇亡齿寒”的由来之一。 “鼠”与“数”同音,于是古人就用“老鼠”来借代“数目”的意思,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去了,燕子来了,来得往往不是同一双燕子。”其中的“三”就是数词,表达的是“来来往往”三次。另外,“九牛一毛”中的“九”也是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