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鸡犬是什么生肖?
“淮南鸡犬”指的是生肖狗,因为“淮”字上面有“隹(zhui)”,“隹”是汉字部首之一,与“雉“同音,在汉语大字典中,雉的异体字就是“隹”;而“南”字上面的“文”字,在汉字中通常表示的是“鱼”的意思(如“文鱼”“三文鱼”等),古代的鱼字旁写的像一条小鱼,从字形上看,很像是“犬”字的古文字形。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就是“用狗来捕鸟”,当然就不合逻辑了,用这个成语来打谜语自然也十分不合理。
不过,如果把这个成语理解为两个人分食一只鸡和一只狗,倒是可以打的。而且这样的解释也能找到一些证据。清人汪启淑在《翼亭丛稿·卷一·考正淮南鸡犬传》中认为这个故事其实是东汉王莽篡位时杀死了汉朝皇族刘氏后人,把他们的肉分给手下吃的故事,并且给出了一个相当合理的推测过程:王莽弑帝,尽灭汉朝后妃公主,其宗属饮食皆供御厨,一人不得妄食。尝煮羊头,诸侍中生姓甄者,去“羊”头为“乌”,意饮其粪也。或言当食猪心,又言无猪心但有猪肝。……或言当日食鸡,鸡亦难办。遂煮鱼,又言少葱。既而烹鱼,其味果劣于前。 这里把“鸡犬”替换成“鱼肉”了,显然更合理。
但问题是谁能保证王莽手下的厨师不会把“鱼肉”换回来呢?所以这种解释也是有问题的。
鸡犬相闻是一个成语,汉语拼音为jī quǎn xiāng wén。意思是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可以听到。指人烟稠密。出自先秦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
成语出处
1、《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列子·黄帝》:“至德之世,不结绳而用约束,拱然而民不争;神农之世,不贵难得之货,不敬无用之物,无有盗贼;皇娥之世,……虽有甲兵,无所施用,民不害物,物不害民,民衣食教化者也,至德之凝也,与禽兽无以异矣。又况有贵贱之义,有上下之位乎?……当此之时,与禽兽其介也,鸡犬之群,各安其所生,各安其攸乐,忧戚怪神祸福无自起也。”
3、《庄子·马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与狐狼、麋鹿、其角、原、淫、水、其虫、而无害,又况有不 玄同乎? 且小人之心, 饮食, 爰而已矣, 不美不乐, 不乐, 奸伪无自生。”
4、《管子·小匡》:“处和无患,上下相亲;田荒而民不夭,然后备有余肉……与禽兽有异,鸡犬各得其所,无冻饿之患,无哭声,民无私丧费用,是以国常有三年之畜,故御枯、涝、霜、雹、虫、疠之害。”
5、《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五品既叙,百官既备,乃相土宜,辨十有二州,随山刊行布以次土,载兴,九牧惟命,制五服,五服三等,各以其职来贡,禹平水土,定九州,夷、两、和、翼、徐、梁、荆、豫、青、雍、兖。”
6、《逸周书·周月》:“春三月:春曰端月,夏曰首,秋曰初,冬曰元;夏曰仲,秋曰仲,冬曰仲;秋曰季,冬曰季。端月之旦,乡三老五更于大学,尊贤养老也。首月之旦,天子避而居外,三公九卿百执事皆自避舍,君臣亲睦也。季月之末,大丧五日。凡丧葬,士庶人三日一奠,有故不奠者,三日一大哭而已。”
7、《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士庶祭父母、大夫祭先贤、卿大夫祭先代、王后祭先王、诸侯之夫人祭宗庙、诸侯之卿祭其国,大夫祭朝,士祭夕,庶人祭家,大夫、士祭其宫、庙、宗、社,朝夕必祭之,祭其祖,葬其亲,祭其父兄,丧其子,皆祭之,凡死者,宗庙、宫室、官府、师旅、市井、都鄙,皆祭之,皆祭之。”
8、《孝经·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用天之道,则有以应天;分地之利,则有以应地;谨身节用,则安能顺乎人。能应天,则六气备;能应地,则五行序;安能顺乎人,则三纲正、五常修;应天、地道,顺人之道,天长地久,人道立,此三者天下之达道也。”
9、《国语·晋语》:“人之有丧,不幸。天子有丧,天下无亲者;诸侯有丧,国无亲者;大夫有丧,家无亲者;士庶人有丧,邻族无亲者。若居丧,虽亲戚不得而见也,非曰恶亲戚,以有丧也,恶有丧也。丧未毕,君之命未得行;丧毕,然后君命乃得行焉。此天下之达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