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五行属什么区别?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生者凉,熟者温。”明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川贝的“生者性寒, 熟者性温”。可见,关于“贝母”是“凉”还是“热”,历代文献记载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凉”。 那么这种“凉”性是怎么回事呢?要解释清楚这一点,还得从古代药物分类学说起。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药物分类学著作首推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5年)和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
在这两部经典之中,药物被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清热凉血类药物,如石膏、知母等;另一类是温里散寒类药物,如肉桂、附子等。 在现代化学成分分析的帮助下,中医界又进一步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4大类,其中的“热”指的就是具有刺激性的中药,而“凉”则指的就是性质偏寒的中药。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贝母属于传统中医学中所谓“凉”性药物,因此具有与“凉”性药物相同的副作用——对胃肠的刺激,如恶心、呕吐、腹泻。 而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贝中所含的川贝碱具有镇咳作用,其祛痰作用则是通过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实现的,另外,还能增强免疫能力、镇痛、镇静、催眠、抗过敏。
还有研究指出,川贝还能通过调节内分泌和代谢功能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贝母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因此孕妇应禁止服用。因为贝母中含有生物碱,故而不能多服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