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有哪些旅游景点?
1.二帝陵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城西南20公里井龙乡梁庄附近的高台上,是商朝开国君主汤的始祖成汤和祖伯上甲殷帝小甲的合葬陵墓。二帝陵自汉代以来就是著名的古刹,唐宋以后多次修葺扩展。宋、元、明、清诸代朝廷皆赐匾额,并拨官民钱粮,加以护寺。解放初期二帝陵有庙房36间,僧道共2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现仅存石雕狮一对、望柱二,残碑碣数通。 二帝陵始建于夏初,为少康陵所改,毁于秦末农民起义军陈胜部将张楚军,后经西汉文帝、魏孝武帝、隋开皇年间重修扩修。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又经太子李渊亲自督建,始具规模。此后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修建扩建,形成一座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落。占地7公顷,现存遗址68亩,主要建筑有大殿五楹,东西厢房各三楹,山门三楹,钟鼓楼对列左右两侧,还有东西廊房、牌坊等40余间;原有石像生、望柱、御路、月台、角楼、碑亭、石雕等百余件,均被破坏无存。现有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的石牌楼一座,青石雕琢而成,八柱七楼,高9米,刻工精细。
2.二仙庙 座落在内黄城北约lO公里处井店镇南村一带,因祀八仙之一汉钟离而得此名。该庙创建于何时,已无据可查。据《内黄县志》载,唐代中叶已有这座寺庙,当时已颇具规模,香火甚旺,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到宋代时又进行过重修,但具体年代不详。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知县朱鼎曾捐俸重加整修。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及道光十年等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维修。 该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正殿、前殿、后殿配殿、东西廊房、戏楼等,另有石坊、石狮、石翁仲、碑刻等文物点缀其间。由于历代多次修茸或增建,使这座古老的建筑物更显出巍峨壮观的气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石牌坊和两座明代木牌坊了。两座石坊均建于明代,为四柱三门五楼式砖石结构,高丈余,宽逾丈半。全用青石雕砌而成,雕刻工艺十分考究。两坊中门两侧分别雕有一对狮子,两侧边门两侧则各雕有一对石羊和石兽,形象逼真生动。坊上额枋、雀替、斗拱等装饰构件以及柱枋上的浮雕,也各具匠心,姿态各异,惟妙惟肖。
3.灵泉寺 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的东荆庄村西。南面依伏牛岭,北临卫河,东与三陵相接,西与二帝陵相望。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刹丛林。 原寺院分前后两部分,前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玉皇阁、千佛阁等;后为藏经楼、方丈室、禅堂、僧舍等等,占地530余亩。如今只有前殿部分保存较好,其余大部分已被夷为平地,唯存大雄宝殿。 该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36~341年),至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逐渐兴盛起来。唐代宗广德二年(763年)被敕封为“灵泉寺”。北宋时达到鼎盛时期,宋徽宗崇宁元年 (1102年)被赐额曰“大相国寺"。元代曾一度衰落,至明朝末年又被农民义军焚毁。清朝顺治年间得以修复。
4.马投涧水库 马投涧水库位于安阳地区内黄县城东部山区。控制流域面积46平方公里。1958年建成。总库容319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100 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5.双塔镇 双塔村距县城北约25公路处有一座千年古刹——双塔寺,俗称南塔寺,亦称南塔村。 据《安阳县志·古迹篇》记载:“南塔在县城西北二十五里许之双塔镇,有石塔高十丈有余,南北二峰对峙,形如玉印,故名印台山,山下旧有古刹双塔寺。” 双塔矗立,形影不离,好似一对孪生的姐妹,故有“姊妹塔”之称。每当月明之夜,从县城仰望,仿佛一对仙女,身披罗裙,飘然凌空,手挽长袖,翩翩起舞……这就是有名的“塔影玉莲”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