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甜区是哪?
这个问题很有趣,可以通俗地理解成"乒乓球台面积有多大“的问题;但实际的甜区定义要复杂得多. 所谓”台面面积有多大“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乒乓球是一个球体,而桌球则是九个大小不一的球。而且,既然已经有了球桌,当然要考虑球桌与球之间的间隙问题(否则把球直接放在桌面上不就得了)。 比较准确的问题是:对于给定的乒乓球拍,其所能有效攻击到的球的最小圆有多大?这显然是个几何问题,可以把乒乓球看成一个以球心与球桌中心连线为直径的圆锥,而球拍则在这个圆锥上(见图1)。这个最小圆就是能打到球的最低限度,我们称之为击球弧。
进一步考虑,由于乒乓球不是标准球体,其表面是曲面而不是直角边,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无论球拍怎么移动,总是会有一个点,使球和球拍之间的角度最大,这点距离球心最远,也是上面提到的最小圆的最大半径。如果把这个最大半径定义为甜区的话,那么它和击球弧的关系就如图2中曲线a那样。 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因为我们打乒乓球的时候不可能一个球一个球地逐个进攻(否则不用打乒乓球了,直接玩台球吧!),而是通过不断移动球来形成连续的击球机会。这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什么位置的球我们认为是好打的,容易处理的?
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把乒乓球看成是以球心和桌中心连一线为直径的圆锥,不过现在需要把这个圆锥往左/右平移一段距离d(对角线长度),如图3所示。平移后形成的区域就是我们认为的好打得区域——也就是可以充分利用球拍的性能、尽情发挥技术水平的区域,用上图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区域的面积S大于0。 这个区域的大小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球拍性能(力量/速度),二是球技(预判/反应) 至于具体数值如何衡量,显然我们无法给出一般性的答案,毕竟这是主观测试。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给出大概范围。
如果拿乒乓球拍比作一张弓的话,击球时拍面与球接触的位置就是弦的位置。“弦”处于最中心的地方,弹性最好,“弦”位于两头的地方,弹性不好。如果把弓弦比作马鞍,那么在弓弦上面的马鞍就是“弓”的最佳击球点,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具有最佳弹性的“弓”点,也叫“弓”子的最佳甜蜜点。乒乓球拍的海绵、胶皮和底板的性能决定了它也有最佳击球点,也有类似“弓”的“甜蜜点”,人们习惯称它为球拍的“甜区”。
通常乒乓球拍的甜区位于球拍击球面的8开到12开之间。正手击球时,甜区大致在中线稍微偏外侧一些的位置。一般来说,球拍的甜区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大小和胶皮、海绵和底板的性能有关。一般来说,海绵较硬、底板反弹好的球拍,甜区相对较大。如果用胶面较大的弧圈型球拍击球,以17厘米比5、6厘米宽的胶皮击球为好。对于甜区较小的球拍,击球时就应该相对更注意动作质量和击球动作的一致性。
不同的胶皮的“甜区”的位置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生胶的“甜区”在球拍的中线偏内,反胶的“甜区”在球拍的中线稍微偏外。在不同的速度和旋转下,球拍的“甜区”位置也是有变化的。一般来说,在高速度高旋转下,击球的“甜区”更靠近球拍的中心。在低速度低旋转下,球拍的“甜区”则略微往外一些。
实际上“甜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也应该灵活对待。一般来说,对于弧圈为主打法的来说,应该重视底板的弹性,应该使用更硬的海绵,在使用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底板的性能,也就是说击球最好都在底板性能可以尽情发挥的范围内,在近台积极进攻,不要离台太远,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甜区”的优势。生胶和海绵都比较软的底板,性能发挥的范围相对要小,并且受旋转影响较大,所以应该使用更小些的球拍,这样自己“甜区”范围在占总面积的比例会提高。在使用中也应该尽量使用更薄的海绵,这样有利于缩小自己“甜区”的范围,同时也要更注意动作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甜区”和发挥自己“甜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