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五行什么?
所谓正体,就是汉字本来的字形结构。“仓颉造字”是讹传,传说有四大古书证明此事不可信。 《孟子》:“禹、稷、契、皋陶思天下,益诸乎《尚书》中。”(《滕文公上》)意思是说大禹、后稷、尧舜的相舜之臣皋陶都记录在《尚书》里面;而《尚书》则是孔安国所传,孔子所编。所以所谓的“古书”就是孔安国口述或记录的版本了——这就很可疑了,如果上古没有文字,孔子哪来这么多古代信息,莫不是孔老二穿越了不成! 《吕氏春秋·审分记》:“禹以益为右相,鲧为左相。鲧曰:‘何以知益之高?’禹曰:‘夫言善谏非贤也,言无法非通也。昔者帝鸿氏之子孙做士而天下治,少皞氏之子孙作士而天下乱'..益遂与禹议国事,至於刑政,益曰:“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这则材料里,明确说明了大禹和益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官职,还说了他们一起处理过政务;同时提到益的祖先少昊“治世”,鲧的祖先黄帝“乱世”——这又说明益的出生背景比大禹高得多。而且这里的“士”指的就是“吏”的意思(参见张光直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第三章),也就是说益是大禹的领导。再往后的记载更是把“益”吹上天去了——“舜举八恺同益,使为虞、夏二司牧。”意思就是说,舜提拔益当上了负责管理农业的官员。 如果说以上还不够的话还有更直接的证据。 《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乃粉饰矣。”杨倞注释“谓禹治水之功,舜及后世皆饰称其美,以夸诞禹之功德。” 《韩非子 • 五蠹》:“舜入山耕,舟子泽居,伯夷适东海而饥,留死于孤竹....禹出见雨中人,与子疏,因教之衣履冠带。”杨倞注“谓禹未作君之前,尝在深山之中,见一人在雨行,盖衣履冠带然,由禹教此人以衣服也。” 以上可见,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大禹是个泥腿子、小木匠之类的,而益却出身贵族且博学多才,并且做过领导和大官,还参与了重要事务决策。
至于你提的另外一个问题我稍后会补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