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字多义?
“一”,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一个数词,读作yī 。但在古代汉语里,它除了表示数量以外,还可以用作连词、动词和虚词等。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它做连词、介词、动词和虚词时的用法。 一,作连词 ①表选择,可译为“或”“或者” 如: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上自炎汉,下迄六代……一卷之内,辞赋皆通;一篇之中,语意多绝。”(《李夫人歌》)又可译作“还是”“还是说” 如:唐·杜甫《春日忆李白》:“一昨离京国,依稀几寒暑。”
②表递进,可译为“更”“再” 如:先秦·庄子《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又:晋·陶渊明《移居二首》之二:“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寡轮鞅,白日永悠悠。”
③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 如:战国楚·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④表时间,可译为“当……时候”“正在……的时候” 如:东汉·班固《汉书·叙传》:“孝景皇帝,十四岁而践祚。”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此时项伯与项羽泣别。” 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明年清明日,白头共谁人。”
⑤表范围,可译为“……之一”“……各……” 如:清·方苞《序》:“夫钟鼓之音,可以悦耳;文章之美,可以娱心。然钟鼓有劳劳者,文章无可乐者。” 二,作介词 ①表对象、对象、所…… 如: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尺璧非宝,寸阴是宝。” ②表原因 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 三,作动词 用“一”字构型,表示动作次数,可译为“一次”“第一次” 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忽见佛身,高丈六,金饰璎珞,耀目生光。一作梵声,妙丽清朗。” 四,作虚词 ①结构助词 用在名词前,起修饰作用,可理解为“的” 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结构助词 用在动词后,可译为“着”“了” 如:《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一呼百应。” 唐·韩愈《马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