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音堂怎么样?
我曾在1998年至2003年间,在“知音堂”供职过6年。那是一段非常珍贵的回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那里。
首先,“知音堂”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音乐杂志。创刊于1985年的《知音》月刊当时风靡大陆,发行量高达上千万份,它在两岸三地甚至海外华人中的影响力都非常大。1998年,《知音》开始创办音乐杂志“知音堂”,编辑部的成员大部分来自《知音》编辑部,刊物理念承袭了《知音》的办刊风格,选稿、编稿和排版都力图追求完美,力求精品。
当时的“知音堂”有两个版本,一个对开四版的彩色报纸版和一个对开八版的杂志版(后改为对开十二版),均为周刊。我加入“知音堂”时,报社刚搬到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7层,环境不错但交通不太方便,公交要坐近一个小时。那时每周四出版,编辑们都要加班到很晚,周末也要加班。因为印刷厂周五休息,所以逢星期五出版的有期刊和合订本。我主要负责编务和校对工作,还写过一两篇短一点的乐评文章。虽然工作的内容很繁杂,但是跟编辑老师们一起工作、讨论稿件的氛围令我至今难忘。我很喜欢那个团结又有活力的团队。 很多读者都给“知音堂”留下过自己的身影和足迹。
有一位天津的胡先生给“知音堂”来信说,他非常喜欢《知音》,但因为经常出差,没能看到刚刚问世不久的“知音堂”。于是他每星期骑车数百公里到附近的书店买“知音堂”的刊物,再乘车回家,如此反复。还有一位上海的读者给“知音堂”寄来自己创作的歌曲及伴奏带,希望刊物的音乐编辑能帮他的歌曲推荐发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稿件最终都没有能够刊发。 尽管“知音堂”已停刊多年,我最近一次去报社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我偶尔会去看望老领导、老朋友。每逢春节或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前夕,大家还会聚一聚。
虽然“知音堂”已停刊,但它的影响并未消失。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各种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改变着媒体行业。很多人可能不会再订纸质报刊,而是选择上网搜索阅读或看短视频。我希望“知音堂”这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名字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引领大众高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