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有什么?
首先感谢各位的关注,关于这个问题我写一个长一点的解答。 中医是什么?这个提法其实不太合适。因为作为中医学子,我始终认为(且希望)中医学不是一种「医学」,而是一种文化,或者一种思维方式。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的文化哲学基础」。它和西医、中医一样是一种体系,而且这种体系是被纳入到现代科学范围内的。
从历史来看,中医的诞生绝不是某一个聪明人的发明,而是中华文明在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显著中华文化特色的诊疗知识系统和用药系统,是中华先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其中的每一部分如经络、穴位、脏腑、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八纲等等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相应的临床实践为基础。
比如经络,最初的经络概念是指人体内一些看不见的物质(后世称为经络之气)在体内的运行路线,而这个观念的形成正是基于古人对于疼痛等症状出现的循经定位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形成的,可以说这条经络的概念是在实践中被证实的;同样,现代医学发现的经络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也证实了古人在几千年前对于人体生理及病理的认知水平。
而中医的理论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可以说,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有了理论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够体现这一理论的实践系统才行。于是中医形成了自己的用药系统——本草。《黄帝内经》中已有相关记载:「神农之药」,并给出了具体的药物清单;而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我们也能看到大量的药物应用与方剂组成。这些药物的组成和作用机制并不是凭空想象形成的,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基础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的传入,中医遭到了极大的质疑甚至打压,很多人开始怀疑甚至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此时却出现了两位重要的「西医」人物来支持中医的发展——吴谦和伍连德。吴谦著写了《医门法律》和《医贯》,强调中医学是有理、有法、有用的;而伍连德则著写了《中国医学史》提倡恢复中医药的地位,两人都为中医的正名作出了巨大贡献。
时至今日,虽然中医中药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中医似乎已经被纳入到了西医院校的教学体系中,成为了西医的一个分支,被赋予了「中西医结合」的前缀以表明身份。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然而,不管如何,祖国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也希望各位看看这位美国教授的发言,也许他能够真正理解中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