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是天气吗?
是的,霜冻是指温度低到使植物细胞出现伤害或死亡现象的低温,而结冰是水的凝华过程,冰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升华又凝华的相变过程;霜则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而成的小水滴,多附在树叶和草上并折射阳光导致局部升温,但是温度仍然很低,当温度低于0℃时,空气里的水汽就会凝华成白色的冰晶沉积下来形成霜(所以有“严霜冷聚”一说)。
由于地表的热量很快就被寒流带走,夜晚地面辐射冷却非常快,一般10小时内平均降温可达4~6℃以上,24小时可下降8~10℃,36小时可达12℃左右,所以会结霜甚至冻土,不过,下过雨的清晨,在田野里常见的不是白霜而是红霜,这是因土壤里含有机质,下雨后这些有机质被淋溶,在土壤里大量释放出来,从而形成红色的土壤溶液,当这些红色素遇到冷空气便凝结为一个个小红点,这就是土壤里的有机物质经雨水洗涤后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结果 。
大家对于霜冻似乎都比较熟悉,一提起霜冻,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把它和“霜”这种天气现象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霜冻其实不是天气现象,而是农业气象灾害,它属于农业气象病害中的一类。农业气象灾害就是指由于气象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而对农作物所造成的灾害性影响,如干旱、洪涝、霜冻、干热风等。
形成霜冻的罪魁祸首并不是人们熟悉洁白晶莹的“霜”这种天气现象,而是低温。霜冻在每年秋收以后和来年春天开始时容易形成,这两种霜冻分别被称为“初霜冻”和“终霜冻”。形成霜冻的地区也各有不同,低洼地由于“热岛效应”很容易形成霜冻,而坡地和沙土地,空气流动较大,就不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形成“暖岛”。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初霜冻和终霜冻出现的日期都不一样,需要因地制宜地观察了解。
在气象学中,使作物遭受冻害的温度被称为“霜冻”。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复杂,除海南和台湾南部外,大多数地区不同季节都会达到或低于这个温度,因此霜冻也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