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僵尸企业有多少?

贾苜贾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看新闻,河南河北不少地方出现僵尸企业。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企业主真傻,第二反应是政府真无能。 其实,这两方面都是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造成的独特现象。 就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有企业和政府对资源的垄断造成的。

首先,这些国有企业本来应该是盈利的,但是我国过去搞计划经济,企业没有自主权,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多工厂根本没有积极性去提高效率(因为只要不亏就好,何必去多干事)。而且为了完成中央的计划指标,很多工厂不惜以损益为代价(比如少报利润,多报生产成本,这样表面上还是盈余的,但是实际上的损失被转到地下去了)。所以,这些所谓亏损的企业其实从来都不穷,只是把利润都贡献给了国家而已。

第二,这些国企本来应该有破产清算的可能,但是政府为了保护就业(也是基于对资源的垄断),一直对这些企业实行税收等优惠措施,导致企业的负担实际上比市场行为下应该承担的要低很多。同时,也导致了这些企业的负债率很高,财务费用很高。

当然,如果政府能够持续支付这笔费用的话,问题也不大。关键是现在财政也很困难,要优先发展一些产业和行业,这些僵尸企业不可能全部复活,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所以,僵尸企业这个现象实际上反映了过去计划经济的弊端--政府干预市场的资源配置。市场的行为(包括亏损)是相对最优化的,而政府的干预不是。 回到这个问题,这些僵尸企业其实一直以来都在吃老本(以前的积蓄),并没有新的投资进来,所以谈不上什么活起来。政府要想让这些企业复活,要么投入新资金(不可能),要么付出很大成本(财政补贴、债务减免等等)。

我觉得这种状态最好继续下去,既没有什么活力,也不需要财政再投钱进去。

祝思文祝思文优质答主

僵尸企业是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没有统一严格的定义。关于僵尸企业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度量标准。一是Berger和Udell(1998)的定义,即利息偿还率连续3年不大于1(利息支出/利息收入)企业;二是Caballero、Hoshi和Kashyap(2008)的定义,即利息和税前利润与应计利息的比值,如该指标连续3年低于1.1的企业。基于此度量标准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获得性的衡量,我国学者任志斌(2015)从利息支出、利税总额、营业收入等方面进行刻画,对我国僵尸企业的金融表现进行了量化分析。

在这一度量基础之上,刘小玄等(2015)采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对我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国有工业僵尸企业比率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较低的水平,大致为5%。如果从产出的角度来估算,其对工业产出的影响不足2%。

黄益平、邱晗、张蕊(2016)使用CEA数据库计算发现,从产出和就业角度估算的国有僵尸企业分别为5.8%和5.3%,大约有1/3的僵尸企业属于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非国有经济。黄益平、邱晗、张蕊(2017)使用2014年覆盖14.2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按照“亏损但仍然得到信贷”的方式度量僵尸企业,从就业和资本存量(设备投资)的角度分析发现,国有和私营僵尸企业对于经济的潜在影响非常接近,私营部门僵尸企业对于整体经济产生的潜在损失不低于国有僵尸企业。白重恩、钱震斌(2015)发现,产能利用率低于75%的低效企业占总企业数量的12%,这些低效企业消耗了约20%的劳动力,15%的资本,9%的能源。

总体来看,以上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对于中国僵尸企业开展了实证分析。对于衡量僵尸企业的维度和样本也存在着相应差异。但是,综合以上研究的基本结论,在中国僵尸企业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都较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