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五行属性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五”来表示众多和无穷尽的意思。《吕氏春秋·孟夏纪》中说到立夏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祭先耕之物”;“天子乃驾骏马,射千矢而表功焉”。这里的“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是尊称,实际上参加祭祀活动的有很多官职。其中,“三公”是宰辅大臣的最高封号。按照秦、汉、晋的惯例,“三公”一般由地位最高的三个宰相担任。他们主持的祭祀叫“三公祠”(也有人认为“三公”不是指人)。唐朝时,“三公”变成了三个高级官员的尊称。宋朝以后,“三公”成了对皇帝的尊称。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五母”——阴阳家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元素组成的,因此把母亲称作“五母”。
中国古人将东方也叫做“青帝之宇”或“青宫”,北方叫做“玄菟”,西方叫做“玉兔”,南方叫做“朱明”。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就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欲浮西南江沅源,横渡苍梧,至于南海”,这里的“青宫”就是东方,“沧梧”就是南方,“西极”则是西北方。 除了方位之外,还有“五色”——东为青,南为赤,西为白,北为黑,中央为黄——分别代表五方、五季和五脏等。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还有“五劳七伤”的说法(现在常说的“五劳六损”则出自《千金要方》),还衍生出“五谷不化、五脏不和”以及“五畜(兽)不蔬食,五脏不消”等说法。 当然,这些术语中的数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五行中的木,就被赋予了“曲直”的特征,因此“水木”就成了“曲直”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