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权证?
目前中国还没有发行过认股权证, 但有上市交易过认购权证和认购类衍生品。 最早的认购类衍生品是1992年上证所挂牌的“权证”, 但这些“权证”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认股权证, 其权利为买入股票优先权(而非卖出股票的权力); 可以理解为股东参与分红权和股票溢价权的组合。 1997-1998年,深交所先后出现“溢价权证”、“认购期权” 和 “购股权证” ,但以上三种证券都具有明显的缺陷:行权期限短,流动性差, 且价格波动较大。 随后,在1999年和2001年,上交所曾分别推出两批试点基金认沽权证 ,但在市场反应和经济效果方面都不理想。 进入2006年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改革步伐加快。
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首次从宏观层面明确承认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月3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引入了跨境融资并支持境内上市公司通过认购境外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等方式实现战略投资。
同月,建行宣布以美元计价的债券违约,成为首例银行债违约事件,引发市场对不良资产处置以及金融机构风险的广泛关注。为此,央行、财政部等部门迅速出手,制定并执行包括注资、改革在内的多项举措,维护金融稳定。
10月15日,上交所发布《收购报告书简本》及《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书简本》,对涉及公众股权的交易,启动事前审核机制。 同时,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率先推出首只A股市场指数型ETF产品——中银成长指数ETF,总发行量达42.5亿元,创下当时单只ETF产品发行量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