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五行中属什么?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指出,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机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五行学说则概括了自然界的基本元素——风、寒、暑、湿、燥、火以及金、木、水、土等,并赋予了它们相应的特性。那么,当这些特性作用于机体时,就决定了人体的疾病。通过了解某些疾病的发病特点,就可以推测出对应的季节或气候,进而推测出对应的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所以,我们既可以根据五行来推断疾病的来源,又可以通过天干地支推算出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再结合五行学说进行综合判断,最终达到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的目的。
1.根据五行对人体的器官进行分区 五脏(心、肺、脾、肝、肾)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 五官(目、舌、口、鼻、耳)分别对应“火” “金”“木”“水”“土”。 在人体的中部,还有两个重要的器官——脾胃,也是属于土行的范畴,因此可以称之为“中土”。 另外,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各个器官之间保持着阴阳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即出现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十分注重调节脏腑间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根据季节变化划分五行 中医将一年划分为五个节气,分别为立春、春雨、谷雨、立夏、小满,对应着春季生发之势,正如人生长发育至青少年阶段。 夏至、大暑、立秋、白露,对应着夏季的旺盛之气,正如人生的青壮年时期。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对应着秋天的渐收之气,就像人的中年时期。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对应着冬季的闭藏之气,就如人的晚年期。 大寒、雨水、春分,对应着春季的开始,犹如人的新生儿期。 由于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运动,所以每个节气的开始时间都有区别,由此划分出的五行的顺序也会有所变化。
3.根据气候特征划分五行 《黄帝内经》中提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制饮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四季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医把人的个体生理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统一,从而得出最适合于个体养生的办法。 如果按气温变化划分五行的话,则有: 春季(立春—立夏):草木发芽生长,气候由寒转暖。此时应当培养人体的生发之气,使气机舒畅通达。故春季养生宜用“火”形物助其生发。 夏季(立夏—大暑):自然界阳气最盛,植物茂盛茁壮。此期要顺应自然界的阳盛特点,适当降低运动量,不要太过消耗阳气。同时要注意清心寡欲,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态平和,以利养心。故而夏季养生应采用“土”形之物调养身体。
秋季(立秋—立冬):自然界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由于天气逐渐干燥,此时应注意养肺养阴。“金”形之物清肃干燥,性质收敛,符合秋气特质,故应适量增加“金”形食物。 冬季(立冬—大寒):自然界万物潜藏,阳气不得外发。冬季寒水当令,易伤人体阳气,故冬季养生当注意保护阳气,少食生冷之物,以防损伤脾胃阳气,酿成虚寒症。“水”形之物寒凝滞下,有损阳气,不宜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