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五行属于什么?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物候变化规律,总结了一整套的“天人感应”“天干地支”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五行学说”——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一划分为五类,用金、木、水、火、土五个符号表示,再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医理论中“五运六气”就是这种学说的具体应用,而五行中的每一行又代表五种颜色,从而形成了中医特有的看病的“五色诊断法”(即根据人的皮肤颜色判断病况);
同时,中医用药也讲求“君臣佐使”,其中君药就是主药,为处方中作用最强的,它往往是一味药中主要的成份,起着主要的治疗作用,而中药的五味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实际上,中药的四气是建立在五味的基础之上的,有“酸甘苦辛咸”五味,自然就有“寒热温凉平”四气了)! 那么为什么把中药的五味归结为这五种味道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味蕾可以感知这五种味道,而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一些药物治疗某些疾病时,往往是味同即效。例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尝见一人,因服补剂过量,致经络凝滞,不能行动,饮食无增无减,脉象亦无异常之处,惟舌上有一层苔滑腻细密——此系虚中挟实之象。急投以健脾化痰之方……服药后,其人行走如常,饮食加多,脉象复常,而舌上苔亦渐化尽……”这就是运用治本兼治标的方法治病求效的例子。
再则,我们吃东西时不可能只品尝一味,而必须是多种食物掺杂在一起才能下咽,事实上也是多种营养素互相补充才会起到营养机体的作用。中医所谓的“五味”不是单指某一种味觉,而是指“甜、酸、苦、辣、咸”这些味道,其中苦味还包括了“涩味”。 因此说,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即是基于这样的道理:药物即有治病功效,同时又是食品,可以药食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