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不是存在?
关于“五行”的说法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五行最初指的是五种可以自由流动的事物:水、木、火、土和金属。后来,人们又把这五种物质作为五种元素看待。元素一词的本意不是指现代意义上化学分析的元素,而是五种最本源的东西或者五种力量,它们能化生万物,并在不断运行当中维持着天地间各种事物或现象间的平衡。根据这些特点,人们把这五种物质从字面意义的物理状态抽象出来,分别赋予了其“润下”的水、“曲直”的木、“炎上”的火、“稼穑”的土、“从革”的金等特性,称为“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从而保证了自然和社会的平衡发展。“相生”是相互协同、相互滋生,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次序;“相克”是相互制约、相互克服,按照木→土→水→火→金的次序。相生相克是五行的规律,也是所有事物运动不息的规律。如果某一五行过度亢盛,发生“生”或“克”的失衡,就会破坏自然或人体的正常状态,所以还存在“五行平衡”,即正常的五行关系又回复。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和五行平衡的规律,成了中医和中国哲学中认识世界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