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何时剃头?

皮虹霏皮虹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十一月二日,农历九月十三。

立冬后的第一天,天气开始逐渐转冷。《黄帝内经》中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人在不同的季节、月份应该进行不同的调养措施以顺应四季阴阳变化。

为了保养阳气,古时人们在冬至之后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到“九九”之时,白昼一天比一天长了,春天也就到了。

在立冬这一天,民间有祭祖、吃饺子的习俗。饺子源于“角子”,是一种由面粉制成的食品。明初《永乐大典》收录的《厨者永谈》中称饺子为“水饺”,又因饺子里常含肉字,所以又称“肉饺子”或“包尔萨其”。清乾隆年间,台湾作家沈葆祯著的《燕京岁时记·饺子》记载了当时北京人吃饺子的情景:“盖逢元旦、冬至及其他重大节日,人无贵贱皆包饺子;夜间彻夜燃烧大火炉,炉上加一铁笼,入锅煮食。”

现在,冬至已经不仅仅是节气,还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民间,从冬至开始,春气慢慢生发,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在北方,人们会在冬至吃饺子,意在庆祝阳气的回升与生命的萌发。南方则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家家户户置办丰盛酒席,敬祖先,庆团圆。 除了饮食,人们在冬至还进行多种庆祝活动。《晋书》中说:“晋文帝至魏,始重冬至节,天子率群臣郊贺。”可见,自魏晋时期以来,冬至就已经成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南朝时,每逢冬至,皇帝会带着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场面极其盛大。到了唐宋两代,这一仪式仍然延续。

时至现代,一些地方的冬至习俗依然保存完好。在北京,每逢冬至,老北京的百姓都会买一块豆腐,切成方形,用油炸透,再拌以韭菜花、酱豆腐等食用。而天津人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点”之说,过冬至之时,人们会吃加糖的面条,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顺风顺水。 在福建沿海地带,每年冬节(即冬至),当地还会有“送冬”的民俗活动。

送冬,是送走冬天的意思。这个风俗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具体包括泉州、厦门等地。每年的冬节前后,农村都有人做“冬娘”,供奉在神龛上。“冬娘”的形象是一位穿着华丽的女子,双手托着圆形的糕点。这些糕点象征圆圆满满,寓意着来年能有个好收成。 到了冬至当天,农家早饭后就要拜冬。他们把做好的糕点端放在桌上,点上香火,摆上三牲、果碟等供品,全家人磕头祭拜。而后,孩子们可以品尝香甜的糕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