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与明星的区别?
从社会分层角度看,名流(socialite)和明星(celebrity)确实不一样。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过名流理论(theory of the socialite),认为名流其实就是“通过媒体展示其社会关系的人”。 也就是说,名流本质上是一种媒介事件(media event),是通过电视、杂志、网络等媒介呈现的人物或事件。而名人则是不需要借助这些中介就能自然出圈,进入公众视野并产生话题度的人。
举例来说,周杰伦演唱会现场,即便没有闪光灯和镜头,在场观众也能看到他;王思聪去迪士尼玩耍的照片发上网后立刻引起热烈讨论。而郑爽在巴黎时装周上的照片即使上了热搜,舆论场也是一片骂声。这体现的就是名流和名人在大众认知及社会评价上的不同。
不过,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名流的边界也在发生变化。传统上,名流是精英阶层中比较特立独行,善于表达自我,能引发大众关注并且对媒体开放的人。但现今很多拥有大批粉丝的中文互联网用户,实际上正在慢慢改变着名流概念的边界——任何能在网络上聚集人气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名流。
以微博为例,过去常常只有官媒和人民英雄才能上“热搜”,而现在只要你的话题度和关注度足够,哪怕你只是普通用户,也有机会登上“热搜”。所以只要能够持续在网络上保持热度,哪怕是普通人也能够实现“出圈“,变成名流。
而在英语世界,随着网络流行文化的兴起,名流的概念也受到了挑战。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所谓的”互联网名流“(Internet celebrity/web celebrity),这个定义所囊括的对象范围之广,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名流。比如在美国非常有名的youtuber频道《Prankvs. Prank》主持人安培·卡妮(Annabeth Gish),因为节目火爆,她的收入也相当可观。另外你也可以看到像“贾斯丁比伯”这样从粉丝数量到话题热度都妥妥的名流代表。 但其实,比伯和卡妮虽然在网上人气很高,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并不属于传统社会中占据社会资源较多,享有较高地位的那一群人。
当然,名流也好,名医也罢,其实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实际意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谓名流只不过是某项才华或者兴趣的衍生物罢了。那些才华和兴趣是决定人们能不能成为名流的充分条件,而是否真的能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并不重要。至少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大众而言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