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字代表什么生肖?
“忻”,本义是指打开,开豁,通畅的意思。引申为喜悦、开心、愉快等感情色彩。又由人的情绪体验引申指精神、神志等。此外还延伸出“宣”的本义-宣扬、宣布等。 “忻”在《说文》中解释为“喜也”;段注云:“古喜字都作‘忻’”……这个“喜”,当是“忻”的初文。 现代字典里,“喜”的字形出现了不少变化,但“心”旁是没有变的。而古代的“喜”“忻”两个字,字形上并没有区别,应该都是“笑”字的讹变。许慎在解释“喜”的时候提到的一个例子“喜,乐也”里的“乐”就是“忻”。可见“欣”“忻”同源。
那么“忻”字与12属相有没有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东汉应劭著《风俗通》:“元日,万物始旦,夕月,阴阳交精,万物华实。” 月有阴晴圆缺,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月亮或满盈或亏缺,古人根据月亮的盈亏规律制定出一个月三十天为一周期,并分别给这三十天取了名字:朔(初一日)、晦(最后一天)、望(月圆之夜)……在上古时期,人们只看到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迹,认为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运行,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留下不同的足迹,从而形成二十四节气。随着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出的廿四个节气,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十二地支中,午马代表阳,子鼠代表阴,而卯兔和辰龙代表了阴阳交合的意象。卯月的节气是从惊蛰开始到清明结束,正好位于农历二月,也就是公历3月份。在这个月里面,月亮经过一次圆缺变化。从农历的角度看,每月第一天的朔月,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全部朝向地球的一瞬,此时日月地成一条直线,日月生辉同辉。而农历末月的晦日,则恰好在农历月末,是月牙隐没的一天。
在正月和腊月之间,月亮最圆的一天就是“望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满月”、“中秋节”。在望月之后,月亮逐渐变得消瘦,直到新月的出现。在“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进入春季,白天渐渐变长,夜晚慢慢缩短。
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一年中有六个“夏至”,六个“冬至”。在每个“冬至”或者“夏至”,月亮都处于特定状态。《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记载了古代学者研究“冬至”和“夏至”时月亮的位置变化:“至者,极也,阳气到了尽头,阴气来到了顶点。故曰夏至。夏至之日,阴气未至,故曰夏至未尽。”这里的“夏至未尽”和“冬至未尽”就是指农历六月二十七日(夏至)和十一月二十一日(冬至)。在这两个日子之前或之后的十天,正是月亮由亏变盈或者由盈变亏的时期。
唐代医学家王焘所著的《外丹医书四种》中提到“夏至后三庚取药,冬至后三壬取药”,这里的“三庚”和“三壬”就是指每月初二和十四两种日期。宋代陈师道著《后山丛谈》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古人用药,必观四时气候,辨日之虚实,参以月分,甚有考风露之所加,阴阳之异宜,惟其精妙,人所难学。”我推测古人可能通过观察每月初二和十四日月变化的特征来采集中药。因为月亮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圆缺变化,所以每隔三个月,月初和十四的月亮都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即每个农历月份都有“朔——望——晦”的过程。
当然,“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采药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因为这一时段属太阴时辰。唐代药典《新修本草》就提到“采药须择日时”,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记载:“凡采药,不知各月所忌,则不能服,各月所占,则致伤命。如十月勿斩伐树木,正月勿动土,立春后勿伐草木,芒种后勿动土,五月勿过湿,大暑勿暴晒,白露勿露筋骨,霜降勿冒风霜,立冬后勿犯冰冻,小寒勿扰动阳气。此忌杀勿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