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乒乓球为什么这么臭?

陆歆菡陆歆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几个点吧, 1、教练组的水平真的有限,看球时间久的应该都记得当年马琳、王皓、许昕、张怡宁等一众主力队员的教练都是李隼,一个人带这么多队员,能不出问题吗?加上刘国梁当主席后分身乏术,更多精力放在队外交替上(当然这也有好处,不然刘总怎么能那么快拿下大满贯呢)。到马龙这一批,虽然换了秦志戬当主管教练,但其实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换句话就是秦志戬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去教好这些一线运动员,毕竟经验和思维上的限制在那摆着呢。

2、青训体制的问题,这个是客观存在的,看看日本韩国青少年球员的训练量就能明白为啥我们的成年球队这么疲软,一个主力队员一年训练365天,算你休息一天,364天都在训练,每天十几个小时,这是正常人干的事么!身体机能下降是肯定的,看看老将福原爱、田志希、徐孝元这些选手状态就可以理解,当基础体能都不在你的训练计划中时,想打好比赛谈何容易,再加上伤病……

3、竞技体育不是社会福利,它是带有很强商业属性的,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的乒乓球队就是一个亏损企业,没一个明星球员能带来多少收益就不用说了,每年各种比赛的奖金估计还不够请几个流量明星的代言费。

祖天玥祖天玥优质答主

我国乒乓球队屡屡在奥运会、世乒赛上包揽所有金牌,媒体欢呼这是国球的“辉煌成就”,但也有不少人颇有微词,表示这样的“大包大揽”破坏了乒乓运动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有“一家独大”的臭味。

这样的说法固然有失偏颇,但也并非全无道理。我国乒球一枝独秀,跟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在乒乓球运动上缺乏投入和普及密切相关,但一些人为的因素也是不可小视的促成力量。

为了抑制中国乒球的强势,国际乒联曾先后几次修改比赛规则,将球由小变大、由白变黄,减小球拍的尺寸。

最著名的还是本世纪初将球改为“大球”的改革,当时中国乒球正处于“马王时代”(马琳、王励勤),马王俩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让国外选手没有了出头之日,为了缓解中国“一统天下”的势头,国际乒联干脆修改了乒乓球的质量规定。“大球”一出,以马琳为代表的弧圈球打法受到了强烈冲击,使得欧亚诸强看到了一丝丝希望(当时的中国军团里,王皓、王励勤对于“大球”的适应比较好)。

虽然此后中国乒乓军团依然笑傲江湖,但“大球”在韩国、欧洲乃至日本等地的选手中起到了缩小跟中国选手差距的作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