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说阴历还是阳历?
这个五行是古代的算命方法,和西方的占星不一样,它主要描述的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生物变化,包括人类社会变迁,是描述客观现象的。所以它是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中心建立的体系,说的当然是阳历(公历)。 当然,在阴阳学说里,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阴阳,阳是主动的、外向的、明亮的、温暖的;阴是相对的,是被动的、内向的、黑暗的、冰冷的等等。
我们生活的地球也不例外,可以理解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就是现在所讲的阴阳平衡。 在阴阳学说里,万物各有其阴阳,如果偏了就会生病,比如太阳阳盛,那么它会灼烧阴,使阴气受损,人体就会生病;月亮阴盛就会寒水,伤害阳气,也会生病。 所以我们要保持阴阳的平衡和健康。
而在现代科学里,人们发现地球本身也是有磁场的,有自转磁场也有公转磁场,而且有南北极之分。而古人发现的北极星实际上就是标示着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 而古人发现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东的时候,日出东方;指北的时候日落西山;指西的时候,太阳从西边出来。
后来人们用圭表来测量日影变化,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这些都被简化进现在的公历里。 所以说这个五行是建立在阳历基础上的。否则无法计算。
所谓“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五类物质。在“五行”学说中,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并与宇宙阴阳之气息息相关,宇宙万物都是在这个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五行”关系中,才能得以生生不息,并永远保持平衡。这五类物质,无论从名称上还是从内容上讲,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最初认识。
五行学说是古代的系统观,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要素所构成的,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由于这五种物质不断运行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整体考虑和全局规划,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客观规律。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曾经为祖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医学中,根据五行的特性,以比类和归类的方法,将人体及与人相关的各种事物分别归纳于五行系统,形成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隶属关系,将人体的形体、官窍、五志、五华、五劳、五病等与自然界四时不正之气、致病因素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一个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生理、病理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