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世锦赛能跨国吗?
这次不用解释为啥许昕打不通了,直接说答案吧 不能! 根据世界乒联的规则,运动员必须代表参赛国/地区满五年才有资格代表另一个国家/地区参赛(临时转会除外)。也就是说许昕从2014年进入国家队就代表中国队参加比赛的话,最早也要到2019年才能代表其他协会参赛,而许昕是在2018年才开始展现出在国际赛场碾压的水平并因此受到关注;
而在2019年,孙颖莎刚满16岁,刘丁硕、钱天一等人甚至还没进国家队……所以根本不存在像题主所说的“因为一些原因未能代表中国出战”的可能。 再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许昕是个中国人,他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他不会、也不会为了任何原因改自己的国籍。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球员。这一点和樊振东不同,和早年的王皓、张怡宁也不同。
也许有人会说许昕是上海人,但体育界的跨国有很多都是举着爱国旗的。比如姚明、林书豪等篮球运动员;李娜、郑洁等网球运动员;还有羽毛球的鲍春来等等。所以爱国这个理由也站不住脚。 既然无法跨国,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许昕因伤退赛;二是国乒故意让许昕输球。
关于第一种可能性,从赛程来看,确实是有可能的——混双和男单都只打了六七局,体能肯定是会有影响,而且加上之前的比赛以及休斯顿世乒赛的备战,许昕的伤病应该是蛮多的;不过从视频上看,许昕应该没有重大伤患,一般性的酸痛应该是可以坚持比赛的。
第二种可能性则是因为本次世乒赛男女队同时参赛,且女队比赛时间在上午,男队则在下午。按照国内规定,运动员不得跨时间段参加不同项目的比赛。所以如果国兵想让许昕输,只有两种方式:提前轮换或者是让许昕打残阵。(团体比赛期间休息两天应该够换人了,除非出现意外,但意外肯定会发生,毕竟世乒赛不是亚锦赛)
在单项世锦赛开始后的漫长岁月中,除了1955年第26届锦标赛曾举行过一项4对4的团体式混合双打外,它在世锦赛中的地位是相当稳固的(尽管1967年第34届锦标赛中取消了这项比赛,1969年第35届锦标赛就又恢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乒乓球技术的迅速提高与各国之间水平实力的日渐接近,尤其是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运动员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单打、双打、团体、混合双打项目兼顾而难得轮空,体能上明显感到难以负荷,甚至造成某些项目失利。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改革世锦赛项目与赛制,例如有的主张世锦赛应有所侧重,建议将双打、团体、混合双打三赛合并为二赛,并且可以搞跨国组合以减少项目;有的建议单数年举行单打锦标赛,双数年举行团体锦标赛等等。但1976年横滨会议对此并没有采取行动。
1978年国际乒联布拉格会议上,一些欧洲协会代表提出了将双打改为跨国双打的动议,也未被大会所接纳。
为了进一步推动乒乓球国际化,从1983年东京第41届世锦赛起,国际乒联决定先实行混合双打项目可以由不同协会的运动员组合配对参加比赛。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前,国际乒联考虑到奥运会上乒乓球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后,日本、韩国等有关协会将会大力培养女运动员,加强女子乒乓球的开展与提高,使这一情况下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也不利于那些在男子单打、双打上成绩好,但女子实力差的协会组队参加奥运会。因此,为了推动奥运会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国际乒联决定从1990年第45届世乒赛起,将混双各国配对扩大到男子双打。1991年,经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批准、并经国际乒联执行委员会批准,混双可以从不同国家或地区配对参加奥运会该项目比赛。这样,世乒赛混双、男双的跨国配对以及奥运会混双的跨国配对被载入了规则,并从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起正式实施,此举不仅对推动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开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使奥运会参赛选手和国家地区数大为增加,为使世界更多地区和国家喜爱与开展乒乓球运动创造了条件(巴塞罗那奥运会与洛衫机奥运会相比,参赛选手由63人增加到91人,且增加了匈牙利等19个国家和地区)。在历届世乒赛上,参加跨国双打的有中国与东欧、欧洲协会较多,如中国与匈牙利的吕林/塞贝季、张雷/西多贝茨、刘伟/塞贝季、乔红/西多贝茨;中国台北的侯美玲/塞贝季(匈牙利)、何志文/西多贝茨,前联邦德国的沃瑟曼/普洛佩奇(俄罗斯)、波尔/刘文(中国),瑞典的佩尔森/刘文、佩尔森/西多贝茨。其中匈牙利的塞贝季/刘伟曾获得第39届世乒赛混双冠军,成为跨国配对后第一个混双冠军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