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行业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先哲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五行”中的“行”指的是道路、运行的意思。而五行的本意就是指阴阳五行的变化和循环。 在中医药领域中,“五行”被广泛运用,用来阐释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药物作用机理。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提到:“有气、血、津液的运化运行,才有了人体的生长壮老,这种运动都是遵循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五脏之气,六腑之液,皆源于胃,通过脾胃的运化,上下左右,熏蒸弥漫于全身内外。” 艾灸属于中医学里的“外治法”范畴,它是运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者艾炷进行熏灸,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因为艾灸产生的能量和热力是通过皮肤表面向内传播的,所以它在经络穴位和皮肤表面之间构建了一个可调控的能量场——这就是艾灸治疗学的“物理因子”。 而这个能量场的存在也是基于古人所发现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可以将艾灸应用于“虚劳”与“郁结”两大类病症的治疗。
其中,对于“虚劳”类疾病,由于机体阳气不足,所以治疗宜采用“补法”;而对于“郁结”类疾病的治疗,则应当采用“泻法”。
由于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病情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适用于“虚则补之”或“实则泻之”,比如对于阴盛阳虚的人体而言,当用补虚泻实之法的同时,还应及时祛除体内的寒邪,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哲学思维方法,也是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国粹。五数、五材、五常、五福、五色、五方、五方神,等等,都是用五来表达和思考问题。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发现五行。
易经,八卦、六十四卦,也是从五行和事物运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从五行学说中分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
阴阳五行学说和易经周易学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
中医、中华武术、中国风水术、中国命理学,都是运用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和哲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问题的。
五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表现,五材(木、火、土、金、水),是五种基本物质或五类具体事物。五材和五方、五数有相配关系,五行不是五数和五方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思想体系的宇宙观。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古代医家把木、火、土、金、水这五材及其关系比附人类生命和身体的各种功能活动,这就是五行学说。
按照中医五行的观点,把人体和自然界的五数、五材、五色、五方等等联系起来,分析生命运动规律和产生疾病变化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比如:把人的五脏、五音、五官、五臭、五劳、五声、五液、五气、五味、五藏、五季、五时、五体、五脉、五畜、五志、五华、五果、五臭、五谷、五色、五方等分别归属五行。
中医认为艾灸能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因此把艾灸归属于五行中的阳火。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运用十分普遍,主要是用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