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糕团怎么做?
以前有专门做糕团的老师傅和店铺,现在没有了 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粉、糯米粉、白糖、猪油、香料等,要经过搓团、擀薄、卷起来切成小方块、再油炸至金黄等十多道工序。虽然工序繁杂,但制作好的糕团色泽金黄,质地紧密,细腻柔软,富有弹性,层次丰富。
1958年,上海实行口粮标准统一分配,当时每人定量2700克,其中主食大米1800克,副食2900克(含蔬菜300克)。由于食物总量不足,除供应成品粮外,还要供应一定数量的加工食品,如炒米、炒面、面包、饼干、糖果等。
为了满足群众吃甜食的需要,增加营养,提高食欲,有关部门组织力量研制糕团点心。经反复实验,最终确定以精白面粉、糯米粉、白砂糖为原料,添加猪油、化学肥料(主要是维生素B2)及香料,做成糕点。由于配方中油脂含量较高,为便于保存,在表面涂上植物油,放入箱中,加盖密封,防止干裂变质。 那时人们生活拮据,每月的粮食定额只够吃二十多天。为了节约用粮,人们普遍食用低糖、低油的食物,糕点也由新鲜美味改为粗制滥造,色素和甜味剂大量使用,口味也越来越单一。
到了60年代中期,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糕点的花样也开始翻新,出现了菜肉糕、豆沙糕、桂花藕粉糕、花生酥、豆酥糖、椒盐饼、葱油饼、桃酥、雪糕、水晶冻、草莓酱冻等。 但人们还是习惯买些成品糕团回家,自己蒸着吃,因为自己做比较麻烦,要泡糯米、洗器皿、揉面团、切拌馅、包捏形、上屉笼、烧锅灶…… 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少有人再做糕团了。市场上出售的糕团,多是机器制作的,口感比不上过去的手工制作。一些传统品牌如“沈大成”“乔家栅”等,尽管还流传于世,却已改头换面,改用机器生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