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说的?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想过很多,但是研究没有研究出来个什么结果来。 这里我简单讲一下我的看法好了,大家看着消遣。 五行这个概念是汉代的人总结出来的,源自于战国时期齐国所流传的一本叫《黄帝内经》的书里面提到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这五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当时没有明确的说明,直到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里谈到: “木形之人,其理直,毛为之生于上;……土形之人,其理高厚,发毛广布;……金形之人,其理沉厚,须眉为质;……火形之人,其理锐明,须眉为上;……水形之人,其理深曲,毛发为文。” 这里的“毛”指的是头发和汗毛,而“发毛”的排列形状则代表了一个人五行中某一行或某一行的多寡。比如你有一头浓密且顺滑的头发,那么你的木五行就很旺了(因为头发属木)。
这种观点被后世称之为“纳音五行”,它把一个人的五行归属完全由生辰八字中的年干支和月干支所代表的五行的数量决定的。 如果一个人的八字中有两个五行属金的干支,那就代表此人的庚金或辛金五行很旺盛,而壬水或癸水五行就相对较弱。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个天干对应的五行有两个,如甲木,乙木。也就是说当你生日这天是甲子或者乙亥的话,你的五行就有两个属木的了。
这样看来,一个人的五行似乎很容易就能算出来了,但问题是我们的生辰八字里不止有年干月和干支,还有日柱和时柱。而在传统命理当中对这四个柱子中所含的五行的数量都是等视的,都代表五行的“根”,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人如果生在丙午丁未甲寅乙卯这段时光的话,他的五行就会非常复杂。因为这段时间里日柱为木,时柱为火,年月为土。
这样的情形下就用前面所说的“纳音五行”理论就很难判断一个人的五行喜忌了,于是古人又在前人“天元四格”“地支六合”等基础之上发明了“正格”和“变格”。所谓的“正格”就是年月日时四个柱子所代表的五行的生克制化以及十二长生状态。而“变格”就是指那些违反“正格”的情形,也就是那些无法用“正格”推演的情况。
其实关于五行的讨论还有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多讲了,如果有朋友对我的观点感兴趣,我可以后续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