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意义是什么?
五行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熟,到汉代得到推广和传播。它把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并以此解释万物的起源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又曰:“五行,五常之修德也。”所谓“阴阳五行”便是以阴阳论说明世间的万事万物,而“金木水火土”则是描述事物的五种状态。
阴阳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五行则是从宇宙结构中抽象出来的五种物质形态,它是封闭系统内的五种变化状态,彼此之间是相对静止、固守本位的。 阴阳与五行既互相联系,又有严格区别。
现代科学证明,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猎户旋臂上,是一个由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的恒星际体系。整个太阳系按其构造和运行轨道可分为太阳、行星绕日运转的封闭系统(内循环)以及遥远的外星系(外循环)两部分。
作为内循环的一部分,地球处于太阳系稳定宁静的银河系深处,受太阳引力和向心力作用形成自转并公转。由于地球与其他行星有不同组成成分和结构,又处在不同的运行状态,因而产生不同温度和大气的分布情况,形成了地球上的低温气体和水蒸汽,继而形成云、露、霜、雪,最终凝聚成液态水滴、固态冰川。
随着地球的内循环运动逐渐展开,陆地慢慢隆起,海洋诞生,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别造成大气层的形成,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此时没有所谓的金行、木行、水行……只有阴阳之气,即阴阳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消长、相对平衡,维持着世界的正常运转。但是,这种平衡是非常脆弱的,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都会破坏这种平衡,于是矛盾就出现了——对立双方的出现。
如果太阳突然变大或者变小,地球公转速度变快或者变慢,地球磁场发生逆转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失去平衡,导致水火不相容,天地不交汇,形成阴阳相隔、寒暑交替。在此情况下,为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五行中的某一行就会特别旺盛,以弥补另一行的不足,世界因此呈现出五形: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谷,水中生五味,人身内有五脏,外分五色。
五行不过是阴阳在外部表现形式上的分类。没有阴阳,就没有五行;没有五行,也就没有阴阳。所以,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通过宏观观察,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至今仍有很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