漮五行属什么?
漮 kāng 形声字,从水、亢声。 《说文》:"漮,水清虚也。”《玉篇》:"漮,水空虚貌。" (一)本义为空旷的水。 (二)泛指空虚的水面。 漮的本义是“清而虚”的水,与一般河流中的水有区别(河中的水多为浑浊,流动性大,所以多比喻人生的动荡变化);漮也是江河在干旱季节,露出地面的水面或者水比较浅的部分;同时漮还可以形容人体内的血液运行的速度缓慢而不畅的感觉[1]。
根据《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漮”的基本意思都是空的、空虚之意。 “漮”这个汉字具有五行属性,并且是一个中性词,可以当名字用,其读音为kāng。 “漮”字的左边是个“水”字旁,代表与水有关;右边是“亢”。那么“亢”是什么字呢?其实“亢”就是人头顶的意思。因此,“漮”字的意思是:头空了、没有东西堵塞了,也就是河水没有了阻挡、自由流淌的意思。
《说文解字·坎部》中记载:“坎,凿中也。象对凿而发其中形。”意思是:古代人们在挖掘土石时留下的槽状深沟叫作坑或坎。《周易·咸卦》记载:“咸,感也;志感应也”,这里的“咸”同现在说的“潸然泪下”的“潸”的含义一样:流泪的样子。
古人观察发现,水流中如果遇到阻碍就会向两侧分散,从而形成一个个的深坑——这就是“坎”的字形。可见,“坎”的字形与“漮”的本义完全符合,只是表述的方法不同罢了。 在《诗经·邶风·北门》中有句“出自囗坎”之语,其中的“囗”是指方框形的空白符号,即“口”;此处的“坎”就是指低洼之地,后来逐渐引申为水边的浅滩、小渡口等含义。 由此可知,“漮”作为“坎”的一个异体字,表示水的形态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还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如果水流遇阻,则形成坑洼的状态,此时的水体呈黄色且含有杂质。
综上可以看出,“漮”的原意是指水中没有杂草、泥沙的清澈水域,也可以指河流在干旱季节露出的水底部分以及水位下降后的水面部分。 由于“漮”具有流动的特性,所以还具有“行军迅速、势如破竹”的象征意义,可以作为人名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漮”本身属于“会意字”而不是“形声字”,也就是说它的左半部不是表音部件,不能单独表示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