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还有什么称呼?
厨房在中国古代的称呼可谓丰富多彩,主要有:馔堂、庖、爨、饔飧等。
馔堂
馔堂的意思是制作饭菜之所,多指宫中供应膳食的地方,普通老百姓家的烹调之地则称为庖。《释名·释宫室》中云:“宫中及人家内,为饮食处曰馔堂。馔,撰也,食物于此撰成也。”
庖
对于厨房的称谓,用的最多的是“庖”。甲骨文中的“庖”字,上边是“包”字,其本字为“裏”,从丝从衣,本义是用丝线缝缀衣服;“裏”字下边是个“肉”字。整个字的含义是从宰割的整块生肉著手,用“裏”所表示的丝线去缚扎,引申指切割烹调事宜。
到了金文,“裏”字下边的“肉”字被写成了“辛”。金文造字的特点是,往往用一个象声字去标注本字的意思。金文的“辛”字,是个切肉工具的象形字,《说文》中云:“辛,昔庚切肉也”,其字形从二辛,以示其多,表示将肉块切割成条。将一个本指切割生肉的“辛”字,放在宰割的整块生肉的象形字“裏”的下边,仍然用作“庖”字的本字,显然是为了强调“庖”的屠宰牲畜、宰杀牲畜和切割烹调事宜,突出“庖”字的血腥气。
到了小篆和隶书里,原来的“辛”字被写成了“刀”字,同样也是为了突出“庖”字烹调之事的血腥气。在先秦典籍如《左传》、《论语》、《墨子》、《庄子》、《吕氏春秋》中,都有“庖”字的身影,而且用法已经非常普遍了。
爨
灶台也是厨房的重要设施之一,以灶台为标志来指称厨房,主要指的是“爨”这个名称。“爨”的本义就是指灶台。《说文》中云:“爨,灶突也”。灶突乃是烹调时用来排烟的烟囱,故“爨”的本字是“烟”,甲骨文写作“巶”,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炉灶,上面的“匚”字是炉灶上的铁锅,铁锅上边有烟雾腾腾的炊烟。
在金文里,将甲骨文的“烟”字直接写作了“巶”,并将“巶”写在了“烟”字的“突字框”里面,进一步突出“烟”字的“突”字的意思。在小篆和隶书中,仍从“突”从“烟”,表示由烟雾缭绕的炉灶发展成了有烟囱的灶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江淹在《齐太祖高皇帝诔》中云:“焚林毁翳,绝国罢爨”,其中的“爨”字,就有厨房的意思。
饔飧
厨房的基本功能是做饭,以做饭为标志来指称厨房的名称主要有:“饔飧”这个名称。“饔飧”是一个复音词,“饔”字本义是熟肉,引申指早餐;飧”字本义是晚饭。“饔飧”合在一起,就是整个厨房烹治饭菜的意思。典籍中以“饔飧”指厨房者如班固的《白虎通·礼乐》:“古者,人之居室有宫室寝堂庑也,为奢侈,故加塾厢以节之。其饮食有饔飧羮肉也,有稻粱涤器,有胥鼓钟,食必用乐节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