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是谁办的?
简单点说,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式学堂; 详细来说: 1898年,洋务运动时期,由清朝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作为翻译、培养外国语言人才之所。其招生范围限于官宦子弟,学习外语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学生毕业可授翰林院编修及贡生等职。
1902年,同文馆扩建后改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班(三年毕业)与专门班(五年毕业)。前者以科举方式录取学生,后者由大臣举荐入学。两种班级均设置经学、史学、理学、农学、工学和商政等科。
1903年和1904年间,清政府先后将京师大学堂、广东学堂、福建学堂、江苏崇实书院和江西濂溪书院改建为新式高等学府——两湖书院、两广书院、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和江西师范学堂(今南昌大学)。这些学校统称为留美预备学校或称“官费留学生”。
1907年,学部拟订《钦定京师同文馆章程》,规定同文馆专教英文,兼学西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同文馆改为京师同文学校,归教育部主管。
1917年末,由于欧美各国相继举办大学,为顺应社会需求,教育部决定开办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增设大学部,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授予学士学位。先设文、理二科,后增设法科。
1923年,因北京师范大学校址狭小,不便发展,遂将国立北京高师并入该校。同时增设预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至1926年春,共毕业3届,约二百余人。这些人大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力量。他们创办的刊物,如《北大生活》、《新潮》、《晨报副刊》等,对新思潮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8年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独立建制。1929年起,南京国民政府投入巨资,在原京师大学的校址上兴建新的大学校舍。1931年才基本竣工。1932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迁往新校区。1934年,改称国立北平大学临时办事处,统一领导原属各院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北平,以“冀察政务委员会”名义接管了北平的各级各类学校。将国立北平大学临时办事处改为“华北联合大学”,由中共直接领导,作为“抗大”式的新型大学培养党政干部。
1946年底,华北联大结束,原校恢复“北京大学”的称号,定址燕园。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派教育部长马叙伦为北大的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马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校风,清理校内投机资本家,在全校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斗争,并对院系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