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什么生肖有关?
“立秋”是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每年的8月7日或8月8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从天文现象上看,当太阳运行到黄经135°时,进入立秋节气。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意思是夏去秋来,庄稼成熟,万物收束。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提示着自然界的变化。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逐渐下降,早晚温差大。 从气候特征上看,立秋由炎热到了凉爽,但还谈不上寒冷。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加上天气系统变化快,所以每个地区进入秋季的时间不尽相同。例如:华南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多数地区要到9月份才能入秋;西北地区则一般8月初就进入了秋季;而东北地区则普遍在4月中下旬就到春季了——东北的冬季漫长而严寒,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对于那里的人来说并不明显,每年2月或3月开始,白天时间慢慢延长,温度逐步上升,人们就渐渐脱掉棉衣,更换春装。在东北地区立春、春分之时,其他大部分省份还在隆冬腊月,因此“立春”和“春分”对于那里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单纯的节气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有“秋老虎”的说法,为什么还要分早秋(白露)和中秋(寒露)呢?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很及时!因为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发生了偏移,导致地球上各地夏季开始的时间和冬季来临的时间都比之前提早了约两个月。因此就有了“春天来得早,春天去得晚”“立夏不到小满满,芒种不到夏至尽”的说法。
为了顺应自然规律,我们现在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已经被调整为“定节气”而不是以前的“定月份”了。简单来说就是:每个月的中旬调整一次,以太阳到黄经的度数来确定具体的时间点。所以以前农历二月可能有个“惊蛰”或“春分”,而现在有了“雨水”或“立春”——当然,也有可能有“立春”或“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