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算投资吗?
我理解的“储备”,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应付意外变化而准备的物资和资金。比如突然遇到了原材料涨价,企业为了不受影响,需要准备更多的资金用来采购原料;比如之前没有留意到客户的需求,如今发现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则需要追加订单,生产更多产品;又比如企业因为经营良好,资金流稳定,最近打算扩大产能,增加设备投资,以迎接明年更大的订单,这些都是“储备”。 这种储备,属于有形资产或资金的准备,当然是为了应对未知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往往是有迹可循的——在财务报告中通过报表中的项目加以展现。因此从财务管理角度而言,做好对储备的管理与监控是非常容易的。
但我今天想说的,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储备”——这一种更高级别的储备管理。 很多创业者都有这样疑惑:我的企业是否该做资金或资产准备了?应该怎么做? 其实,除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材料采购资金等储备外,企业的经营性固定资产(包括厂房、设备等),以及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商标等)都是有风险的,都需要进行“储备”。只不过这些资产与资金的储备形态与流动性管理要求相比,有更多的内涵。
我们以企业对外投资的权益法核算为例来做说明。 假设A公司购买B公司40%的股份,支付款项500万,此时A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5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500万元 在后续计算投资收益时,只要按照被投资方实现的净利润*持股比例,即可计算出A公司应得收益。但是,如果被投资方发生亏损,是不是就只能认倒霉了?也不是!虽然被投资方账面上发生了亏损,但A公司在投资之初获取的经济利益可能远远大于500万元。这多出来的数额就是A公司对被投资方的“储备”,也就是A公司可以从被投资方获得的超额利润。这就像是我们存钱在银行,银行会连本带利地付给我们利息,多出来的是我们对银行的超额存款,这是我们在银行“储备”的钱,即我们存款的利息收入。同理,当被投资方出现亏损,我们可以视为我们对该项投资的损失,但这笔损失已经被计入我们的财务报表中,而我们依然可以确认的投资回报,就是我们对该项投资的“储备”,即我们该项投资的可收回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