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前指什么生肖?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3日左右,农历腊月廿二或廿三。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意思是说,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蛰居的虫子慢慢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小鱼游到水面上呼吸新鲜空气。
实际上,从立春节气起,白昼逐渐延长,气温继续回升,冰冻消解,降水也会增多。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
初候,东风解冻。
次候,蛰虫始振。
三候,鱼陟负冰。 这一天的天气变化较大,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此时节天气回暖明显,降雨增多,气温变化幅度很大,注意保暖和预防感冒。 “立春雨水相先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既是人们对“二十四节气”中两个节气的理解,也概括了农业耕作的周期。 时至立春,虽然冰雪还未消融,但万物已蠢蠢欲动。“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林花扫径香弥漫,湖水草色绿依依。”此时,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东风解冻,寒尽桃花水满;和风煦日,万里河山披锦绣。
立春这天“阴尽阳来”,白天渐长,温度回升,所以有“春至时光快如梭,夜短梦多君知晓”之说。 在古人眼中,立春是一个仪式,意味着一年农耕的开始。《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诸侯大夫,以至庶民,出郊迎春。”唐宋时,皇帝亲自祭祀天地,并用鞭打春牛的方式劝农祈丰。明清及民国时期,帝王将相们虽不再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但是官府百姓却仍有“打春”的习俗。
时至今日,这些习俗虽然已经消失殆尽,但我们可以在古诗文中找寻到它们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