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未是什么生肖?
“午马、未羊”,“子鼠丑牛”,这是中国古代的十二地支,用于计时。每个地支对应着12个小时,24个节气中有两个节气被命名为“立春”和“立夏”分别对应着“寅虎卯兔”和“辰龙巳蛇”。这样算来“酉鸡戌狗亥猪”四地支配属“申猴酉鸡戌狗”。
由此往前推算,在第二个节气“惊蛰”的时候,天亮的时间应该是“卯时”也就是凌晨5点到7点;过了“惊蛰”一天就是“春分”,这一天属于“辰龙”,也就是上午9点左右。再往前推一个节气“雨水”,那么时间是“丑时”也就是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间段就应该是“猪”或“鼠”。
由此可以推断出“乙丑日”(公历1月26日)的前一天是“甲子日”(公历1月25日)后一天是“丙寅日”(公历1月27日),而甲子日和丙寅日正对应着“鼠年”和“牛年”。 所以题主所说的那个年份的“十二月令”中“未月”应该是“羊”而不是“猴”。 当然,这么计算只是比较粗略的估计,实际应该稍微有些出入。
龙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动物之一,虽然现实中并不存在,但依旧阻挡不了中国人对这一神兽的崇拜,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非现实生物“,龙的地位和威望十分高。而在老北京话中,也有着把男人称为”龙”,女人称为”凤“的说法,足以见得龙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多么重要。而且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对于”龙“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南方普遍认为蛇就是龙的现实生物原型,因此在一些地区的十二生肖中,便是用蛇来替代龙出现的。而事实上龙和蛇这种不同的物种放在一起本就是充满着矛盾的现象。
不过在十二生肖中,还存在着另一个和蛇一样,也是现实存在的生物,但并未在十二生肖中出现的动物,它就是和十二生肖中的马十分相似的一类生物——驴。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和两种动物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地位有关,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作为小农经济的中国,人们普遍信奉农本主义,因此一种能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牛,因此便代替了在古时候主要用于战场上的驴。其次就是马和驴在中文文字表达体系中的区分度过低,容易造成一些误会,因此马也顺利地替代了驴,成为了十二生肖中的一名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