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都改什么?
中国改革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1978-2005)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后15年(2006至今)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前一阶段的改革是以市场化为指向的,因此被称之为市场化改革;而后一阶段的改革是以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所以我称其为制度创新。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是意义十分重大。因为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前者强调的是方向,后者强调的是内容。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所搞的市场经济,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因为它只是方向上的改变,而体制本身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尽管我们在市场机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们现在所说的制度创新,则是要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配的体制框架和制度体系。
当然,我们说的体制改革并不是指某项具体制度的变革,而是说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制度的变革。正如市场机制不是某一个具体市场的交易方式一样,它是一系列交易规则或制度安排的集合体。同样,制度创新也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制度的建立或者废除,而是指一套新的体制框架和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我所说的制度创新,实际上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以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宏观调控体系为依据,以司法、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制度建设为重点,所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进步都可以称之为制度创新,无论它们表现得多么微弱和琐碎。因为只有通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我们才能保持社会活力,才能保持改革的加速度,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改革涵盖了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改革: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农村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旨在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2. 政治改革:政治改革主要包括推进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廉洁政治方面,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和实施反腐败法律法规,严查公职人员违法违纪行为。
3. 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涉及教育、医疗、社保、民生等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改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师资水平,削减教育乱收费现象,使更多家庭能够负担教育费用。在医疗方面,政府加大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医疗保险覆盖率。在民生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援助,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水平,改善了养老服务体系。
4. 文化改革:文化改革包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政府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国家和地方经济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政府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监管,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
总之,中国改革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