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什么生肖动物?
子鼠: 老鼠虽属哺乳动物,但不以奶为生;而且“子”在十二地支中与“丑”相配,表示的是农历正月。所以,“子”既不是出生年也不代表出生月,当然就更谈不上是出生在农历一月的了。
丑牛: “丑”在十二地支中与“卯”相对应。而“卯”在周易里有“震”的意思(震为雷),故“卯”也有“动”的意思——万物草木萌芽,自然是要动的。“丑”“卯”相连,就是“动”的像。“丑”还是生肖牛和生肖虎的本命。
寅虎: 虎在十二生肖里居第三,被称为“山林之王”,与蛇一起居百兽之首。《礼记·曲礼上》云:“凡君即位,祭祀社稷,则祝迎日于东门之外,祭山岳河海于郊,形如战陈,伯主执铎。”这里的“伯主”指的就是老虎。可见“寅”就是老虎出巡的意思。另外,古代把门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为四扇或四户,每扇用一种动物形象作装饰,称为“狴犴”。而“寅”就是“门”的意思。
卯兔: 兔子喜欢在晚上行动,且昼伏夜出。而“卯”就像夜间开放的花朵一样,所以兔子属于“卯”象。再说,“卯”与“午”相对,“午”即是阳极,而阳极生阴,所以,从“午”到“卯”,就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卦象——乾坤屯蒙需讼师,也就是“未济”。这个卦的第八爻,正好是阴气始生而一阳来复的时候,这就符合了兔子夜晚活动的生理特征。
辰龙: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但它的身体结构却是有现实依据的。我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龙原型是一种图腾,是黄帝族的徽标。而黄帝所处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比甲骨文的出现还要早数百年。据学者考证,这条龙的形状,实际是蜥蜴类动物尾巴上的鳞片脱落后的样子。“辰”其实就是“震”的意思 (震为龙) ,又因为龙是东方神物,于是就把“辰”和“东”联系起来作为时间概念了。
巳蛇: 前面说了,蛇是以蚯蚓等昆虫为食物的冷血动物,而“巳”字左边“巳”像一条小蛇,右下角的“止”即表示“停止”、“不运动”的意思。整个字的意思就是把运动着的蛇给定格起来,正像把虫子贴在纸上让蛇捕猎一样。
午马: 马在十二地支中与“卯”对应。而“卯”在周易里有“动”的意思(万物草木萌发,自然要动)。“午”也就是“马”。因此古人用了“卯”去了“乙”,加了“矢”,变成了今天的“午”。
未羊: “未”就是“午”下面那一勾(捺),把它去掉就变成了“未”。而“未”在古文字的结构,像两列平行的小木桩,本义指的是树荫,引申为阴凉的地方。放牧时,羊群最爱待的地方也就是“未”,所以“未”字就成了羊的象征。
申猴: 周易里“申”跟“酉”对调位置,“酉”出现在“申”的位置,意思就是从“申”到“酉”。那么,“亥”呢?“亥”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有“大畜”,而“大畜”中“蓄”字有“酉”无“申”——这恰恰证明了“申”出现在“酉”的位置的说法。
酉鸡: 在十二地支中,“酉”与“卯”相对。而在周易里的“酉”都是出现在“卯”的位置,比如“乾”卦第二爻是“履霜,坚冰至。”而“坤”卦第二爻则是“直方,大君子正。”又如“泰”卦第九爻是“利见大人,贞吉。”而“否”卦第九爻则是“其行次且,终有大败也。”“酉”就是振翅飞翔的野鸡形态。
戌狗: 从前文已知的“子鼠”到“午马”可以看出,每个动物的象形字都是根据它们自然的形态创造的。而“戌”字的创造却有点特殊——它上面的“戈”其实是从“戌”(音xū)字减笔而来的。“戈”本身就是武器,“戌”字本身就含有战争之意(见“辰龙”),现在上面再加一个“戈”,不就是“战戈”吗?所以古代的兵士打仗时都穿盔甲(甲胄),而军旗的顶端都用一个“戈”。
亥猪: 周易里“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被包”的意思,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大”。而“猪”字本是指母猪,引申为大猪。“亥”既是“被包”又是“大”,这不正好是“大”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