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多元?
中国的所谓「收入多元化」,实际上和北美差别很大,因为中国还有庞大的体制外部门(包括各类企业),这些单位不向个人直接发工资,而是通过发放补贴、奖金和分红的方式向员工提供报酬——而由于会计准则等问题,这些补贴/奖金/分红并不计入正式薪水,导致中国的所谓「收入多元化」看上去非常诱人。 但事实是,在中国能拿到这些补贴/奖金/分红的人群只占全国人口的很少部分;而且这些收入不是按照税前薪酬计算的,因此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金额也非常可观(比如对于工薪阶层而言,月薪3万元要交4500元的税,而年薪40万元则需缴12万元的税)。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中国的收入结构比美国单一得多,大家拿到的钱基本上就是工资,而工资又往往是税前薪酬,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果对比一下就能更清晰看到中美两国收入结构的差异了。下表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收入分配报告》中有关职工工资收入的情况: 在表中所列的19个职业群中,只有7个属于“正常”范畴,其他12个都属于“偏低”范畴(注:“偏低”是指这个职业群的平均月收入在全部职业群中的排序低于该数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序列数,反之则是“正常”),可见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收入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而在表下面还有一个注释,指出了这一份报告的统计口径: 这里的统计范围仅仅包含了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根本不包括从事各种自由职业的人(例如作家、设计师、律师、会计师等等),也没有涉及到个体户、农民以及所有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员,因此实际上中国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要比上面这份报告反映的状况更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