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哪五行?

蒙肤格蒙肤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季”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五时”则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冬至五个节气点(立春是春季的开始,立夏表示夏季开始,立秋代表秋季开始,立冬标示冬季开始,冬至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此外还有“五方”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星”指的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大行星等等。

“五气”一词最早出自于《周易·丰》:“月盈则亏,日盛则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故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宽裕足以备灾。”“气和”的概念便由此衍生出来。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对“和气”进行了解释:“和者,春之温煦,夏之炎蒸,秋之凉冷,冬之凛冽,如是气之杂;风之调,雨之润,露之白,冰之寒,如是形之多。多既易消,杂亦难久。”就是说:天上有春风的温暖和煦,夏夜的暑热灼人,秋天的寒凉刺骨,冬天的严寒冻土,这样才有了气候的变化。风和雨的温润,霜雪的肃杀,昼夜的更替,四季的轮回,万物因此而生长、收藏。 宋代张载的《正蒙·太和篇》云:“太虚之气,浩然无形,其浩无穷。”又云:“有象斯有对,所以成阴阳;无象斯无上,所以成君臣;寡象斯为暗,所以成上下。”也就是说世界是由“太和”之气构成的,先有了太阳月亮星星,然后才有地球上的高大山川、浩浩平原、苍苍树木、郁郁花草,继而有人类文明。这种自然界的生生灭灭、循环往复也是受“道”的影响和控制。

“天人感应”是传统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天和”既是自然之道,又是道德范畴。“五德终始说”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规律,因此春季属木,主生发,颜色为青;夏季属火,主成长,颜色为赤;秋季属金,主收成,颜色为黄;冬季属水,主潜藏,颜色为黑;最后四季末一个月属土,颜色为橙黄色。这是自然之“色象”。

另一方面,古人将五行与五种德行对应起来:仁、礼、信、智、忠。认为人有这五种品德才能符合自然的运行秩序。仁如春月生,具有温和、生长之功;礼如夏月生,具有热烈、繁茂之能;信如秋天收,具有纯洁、清明之德;智如冬月生,具有严酷、冷静之貌;忠如四末月的辰戌丑未土,具有厚重、深沉之意。这是自然之“德行”。 所以春天万物生机盎然,人们应当效法春天的生发之气,努力求取功名;夏天万物繁荣茂盛,人们应效法夏天的炽热,积极进取;秋日丰收在望,正是辛勤耕耘后的收获季节,人们当立定志向,努力拼搏;冬日万物蛰伏,正是反哺养精之时,人们要储蓄力量,以待来年。这就是自然和社会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

左诗涵左诗涵优质答主

水、火,土是四季中的两季;木、金是另一对; 剩下就是风、热和雨了,正好对应“水曰润下”、“火曰炎上”“雨水”三个节气。 这几个字可以组成一个词组来描述气候—— “雨雪霏霏,天地闭塞。”(《论语·乡党》) 从冬至开始,一阳升腾,气温逐渐升高而降水逐步增加,到立春则形成春雨绵绵之势。

从立春直到谷雨,正是雨水渐多的时候,此时草木萌生,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人们也常以此来形容人的心情,如乐陶陶。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这句诗写出了春雨的细腻轻盈,同时也暗示出春在五行之中属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