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环境资产?
如果谈及生态环境问题,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陆地上的植物、矿藏、动物,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鱼类等可计量的物质和能量,而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产就是我们一般意义所指的资产。但是现在,经济学家们开始把空间、时间和自然条件都纳入其研究范畴,于是出现了第三个词——环境资产。与此相对应,环境资产评估也逐渐成为一门交叉科学。按照全球现行的法律制度,环境资产属于自然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归全民所有。对此,人们应注意从法律上界定和行使自己的环境和生态权益。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环境资源具有商品属性,那么为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就需要对环境资源进行市场交易。作为自然环境之子的每个国民,都有权享有优良的环境资源,必须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乃至法律诉讼。为此,就必须对环境资源进行产权界定,这种界定应当是严格的、明确的,不得模糊、交叉和重复。
严格而言,环境资源产权是指生态权益所有人对环境资源的特定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根据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明晰的产权界定是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环境资源产权界定中,必须贯彻两点:一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所有者,不直接从事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而是通过制定游戏规则,让使用权流转为商品,实现生态资本的合理收益;二是个人和家庭作为具体的消费者,根据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原则,享受环境资源的使用权,并承担消费成本。
从法律上讲,环境资产是公共财产,由全体公民共享、共担收益和风险。但实际上,环境资产与一般财产不同,一旦破坏或损失,很难或几乎不可能以金钱衡量其价值损失。正因如此,对于环境资产的保护来说,法律的规制显然是不够的,还需更严格、具体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约束和制度保障。对此,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环境资产的使用和收益权分解,一部分交由社会各方(包括公民个人)依法经营、自主管理;另一部分则交由公共部门管理,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和公益事业。其基本原则是:谁投资,谁所有权,谁经营,谁受益。国家的责任是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进行充分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监管。
可见,环境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不仅关系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伦理、道德和经济内涵,它应该而且必然会达到最大限度的社会共议和最大化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