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怎么写小学语文?
1、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大纲规定,具体明确,合理可测 所谓“符合大纲”是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目标;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定。因为一篇课文是一个故事或一个片段,其知识性目标和技能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交织的。如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根据大纲总目标中有关语文的能力培养要求,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准2个字音,学习并掌握“将”“相”“臣”“匹”等20个词语,能正确读写“团结”“和睦”“谦让”“忍让”“羞辱”“侮辱”等词语。
(2)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故事梗概。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如“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等,理解“将相不和,国家不宁”的原因,以及“将相和好,共同对外”的结果,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5)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品质。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够理清本文的思想感情变化线索,即由“将相不和”到“将相和解”再到“将相同心”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主人公“知错就改”与“团结合作的宝贵品质”。 又如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可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会认7个生字,读准4个字音,学会4个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绿油油”“仔细”“连续”等词语的意思,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4)初步感知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体会作者观察得多么细心,并用“我看见……还看见……”说说法则练习说话。
(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这一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个目标的设计,把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对目标进行调节和补充,做到适时、适量。另外,在每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课前小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重点难点要清晰易懂 重点和难点是依据大纲和教材确定的,但是如何确定重难点是需要教师精心思考和设计的。一般来说,重点就是本课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它是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内容。它可能来自于教材,也可能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
确定重难点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使重难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重难点其实就在身旁。同时,突出重点难点的措施和方法要具体可行。
3、教学方法要得当有效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等等。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且往往是多种方法的集成。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当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教汉语拼音时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教汉字可借助多媒体展开,而教句型结构则可安排丰富的课堂活动。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