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经企业发展史?
在1956年到1978年间,由于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此大多数的国营企业都是“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模式(当然这是从宏观上讲),即主要经营一个产品或服务,同时向相关领域开展多种经营以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在这一时期许多国营企业都在自己的工厂内建立了附属工业企业,这些附属于主业的中小企业被称为“三级公司”,它们一般都由主业部门直接管理,因此也被称为“大厂小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一些国营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制,从而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私营企业,而这些曾经国营企业的分支机构也变成了独立的法人单位,我们俗称的“厂中厂”就这样产生了。
至于那些没有进行改制的国营企业,它们的“厂中厂”一般是以事业部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把原本企业内部的生产部门单独划出来成立一个新的公司,而这个新公司的负责人往往由该生产部门的领导担任。这种事业部制的厂中厂模式到了今天有很多都已经改制了,但它们的名称大多已经延续了下来。如汽车制造厂的分公司叫汽车部,电子厂成立的分公司叫微电子事业部等。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我国民航事业百废待兴,航食公司便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民航飞行人员在首都机场附近开辟了一小快耕地,用自己耕种的蔬菜为旅客配餐。这一时期,航食企业的功能便是满足民航旅客简单的出行就餐需求,同时弥补当时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属于服务内航飞行机组。之后,伴随着国内第一架民航宽体飞机的投入使用,对餐食的多样化、可口化需求日渐上升。北京航食公司在1983年开始成立,这一时期航食企业开始服务国内和部分国际航班机上配餐业务。这一时期也拉开了民航多经企业的快速发展序幕。
(国航北京一号厨房)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正式向市场准入制度、安全目标管理等一系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迈进。航空公司也由单一的航空运输业务向集团化、多元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民航多经企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以中航信为例,民航电子客票、行李条和电子货运单等电子化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民航票务销售和客货运的传统作业方式,有效推动了民航电子客票改革进程,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电子旅行支票规模发行的电子货币机构,也是国家电子货币行业第一家。
新世纪以来,民航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民航多经企业作为“老大哥”民航主业的辅助,开始进一步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航油企业集团化迈出改革第一步便是200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的中航油集团公司,并在此后的两年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企业,并以“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为注册名,分别进行主业和辅业经营。股份公司于2006年在中国香港创业板成功挂牌。在2007年国资委批准中航油集团与首都机场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后,于2010年11月,重组后的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核心业务——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空燃油供应分公司等14家子公司(区域公司)合并,组成了新的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新中航油在全国26个省市和12个国家与地区拥有154家分(子)公司和营业部,成为我国唯一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航油供应商,服务全球40多家航空客户,年供应量超过200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航油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