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恒属什么?
“五行”原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医引进了它,用它来说明人体器官与自然的密切联系(《黄帝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道家用它来阐明道教修炼中的服食、吐纳、导引、辟谷等术的机理(《庄子·德充符》“水停以润,火止其燔。高低疏密,各得其所。不知所以然而然,昭然若斯之矣”)。后来,五行又延伸出“五音”“五味”“五色”等一系列概念,并在它们身上注入了五行生克的属性。 中医理论中,五脏配五行,是有依据的,但是,这里的五行与一般意义上的五行并不是一回事。《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在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都有72天,合365.25天,除去12个月365天,一年尚有0.25天,而这0.25天的差距被分摊到每个月中去,即每月都多出一天来。这多出来的0.25天恰好是5天的倍数,因而,在中医理论中,每个月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每部分10天,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两行。上中下的划分是以月中阴晴圆缺为依据的——月初月尾为阴,月中为上,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这样,每个月5天的时间就与五行相应了。
农历正月,天气寒冷,草木未发,自然处于金水相生状态,故正月为木;二月春返大地,阳气升腾,自然呈木火相生状态;三月气温升高至鼎盛时期,木旺火骄,自然呈木壮火炎状况;四月天气由热转凉,花木凋零,自然呈金木相兼之势;五月气温继续下降,草木枯萎,自然呈金水上显的迹象;六月气候更趋寒凉,万物蛰伏,金水相生,自然呈现一种收敛的状态;七月立秋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金水相涵,自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象;八月燥气渐盛,金被火炼,水力不足,自然呈现出金弱火强的态势;九月天气逐渐转凉,金生水旺,自然是水旺金沉;十月寒气渐重,水冻成冰,金被冰封,自然是水旺金沉;十一月冬至一阳生,水本阴寒,但有了阳气的照耀,自然呈现阴阳俱盛的状态;十二月小寒大寒,水气阴盛,阳不克阴,自然呈现出阴盛阳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