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为何转型?
中国制造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劳动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压力增大,以及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以前通过低价和劳力和资源消耗取得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丧失,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增加(美国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出口市场的拓展也变得越发困难起来。 自2013年外贸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后,中国的出口总额在之后的两年里就再无破亿美元的时刻了;2015年全年出口总额为1.976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
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出口市场正在被逐渐蚕食,2015年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1%,比上一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5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仅占进出口总额的3.8%,这一数据在2014年为4.2%。
内需的扩大虽然可以部分弥补外部需求的不足,但国内消费能力和意愿的不足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率仅为35%,而美国则高达70%,欧洲也在50%以上。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的。
另一方面,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却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两位数,其中生物医药增速达到13.9%。但这些行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门槛较高,外商直接投资(FDI)占比非常大,而且多属于合资形式,中国获取的知识和核心技术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
不过,这种局面正是中国政府所希望看到的——通过政策引导,有意识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结构调整,摆脱过去依靠资源和劳动力低成本支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当然,制造业的转型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那种通过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源换取经济规模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今后更多的是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要转变的体制和环境。只有政府和市场两手都要硬,才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制造的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