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性分别是哪些?
五行的真正起源,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谜团。 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有“五行”这种说法了,不过那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元素或五种物质。但是后来人们把五行和东南西北中这几个方位以及相生相克这些观念加在一起的时候,五行就成为一个符号系统了,这个概念也被引入到哲学、宗教乃至科学领域中来。 在殷商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代表五行的符号,也就是金文中的“五”字(上图右),这是一个典型的象形文字,上面像五根线条,下面一横表示土地。而甲骨文中也有“五”字(上图左),字形和金文很像。
虽然金文和甲骨文的“五”字都代表了五行中的“土”,但这个“土”可不是指我们今人所说的土,而是指大地的意思。 因为大地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所以土又被称为“母”或是“母土”。因为大地承载一切,所以它也被称为“坤”,而乾就是天。天地结合,孕育出世间万事万物。《易·乾·文言》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就是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阴阳相合才能化育出大千世界。这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阴阳五行”呢?不过现在这种观点已经不被学术界所承认了。因为在商周之时,天是个非常神圣的字眼儿,是不能随便用的。
除了“五”之外,“行”也是很特殊的一个字,它是会意字,上面是“彳”,下面是“干”,“干”在这里指的是“干的活儿”,整个字的意思就是把活儿放在“彳”即小路这一侧去走,引申之意就是行动、运行。“五行”合起来意思就是:大地的东西顺着天道(即阴阳之理)运行。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只是宇宙万象的运行规律之一而已,并不是唯一的法则。《周易·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就是浑然一体、阴阳未分之物,两仪就是阴阳,四象就是少阴、少阳、阳明和太阴。这里的阴阳也是指代阴阳二气。而这八种形态便是宇宙间最为基本的运行状态,也就是八卦。而在八卦的基础上再进行变化,就可以组合成六十四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