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会转移吗?
这个问题我十几年前就想了,当时在百度上还搜到一些类似的问题和答案,但都忘了(虽然回答时间都比较近)。 我想的是,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但是借助后发的优势,可以抄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少走些弯路,快速实现工业化。但现在来看,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
先说个观点,我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只能加入全球化这个进程。 很多人批评全球化,说全球化的利润都被资本家赚了,劳动人民没有受益。确实如此,但我们得往远了看。当年刚刚建国的时候,一穷二白,什么都缺,就不缺人。那时我们推行计划经济,搞大锅饭,效率低下不说,还养了一帮懒汉。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在于我们调整了战略,认识到世界是分工协作的,咱们劳动力多,那我就干体力活,你们发达国家有技术的就去搞技术,大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了双赢甚至多赢。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混乱和动荡,但这种模式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在继续着。 中国现在要解决“中等收入”烦恼,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就必须扩大开放,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只有融入全球化这盘棋局,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如果固守国门,只会让我们重新回到大锅饭的旧路上去,让改革成果付之东流。 有些人担心进口汽车会带来失业问题,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产量增幅有限,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新车销售环节。早在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就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不过,国产汽车更多的是满足代步需求,技术水平较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愿意购买技术和档次更高的合资或进口车型。汽车进口并非坏事儿,合理的进口车配额会让国内消费者受益。何况从长期来看,汽车的出口也是大势所趋。 中国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一历史任务,就不能守着自家人,把外商挡在门外,而要放开手脚,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打造自己的国际竞争力。